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重質還是重量?我們的閱讀教育欠缺了什麼?

日前,李家同教授在苗栗的演講,公開警告小學生戒掉漫畫,批評達文西密碼這本小說很爛。李教授的言論,引起了許多討論。筆者未聽過李教授的演講,但多年前拜讀過李教授批評達文西密碼的文章,李教授批評這本書的原因,乃是因為書中主要假設:錫安會保護基督的血脈。耶穌出生於兩千年前,錫安會若是負責保護基督血脈,家族開枝散葉之後是否能面面俱到?如果只保護長子一脈,若是某一代不幸夭折,錫安會該如何找到其他的基督血脈,繼續守護?這個邏輯上的問題,讓我覺得很有趣,卻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評價,畢竟這本書的趣味不在這個邏輯上,小說是虛構的,但藉由小說對基督教聖經故事的思辨,是這本書閱讀的樂趣所在。 至於李教授提倡大量閱讀,警告小學生戒掉漫畫,我個人認為這兩件事不應該擺在一起談。 漫畫的文字幾乎都是對話式,旁白背景都用畫面和分鏡取代。如果看一篇童話故事或是一本小說,作者必須用文字先把背景架構起來,讀者必須讀懂文字,瞭解了故事背景,然後才能進入對話之中。相較之下,漫畫的文字少,有畫面輔助,自然容易閱讀。 在吸引學生喜歡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們常喜歡用繪本,其實也是相同的道理。只要教師引導得宜,閱讀課採用漫畫當作讀本,有何不可呢?重要的是教師能不能在閱讀課上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主動找尋相關資料,養成讀書的習慣。 漫畫本身不是壞的,李教授希望學生能多讀「文字較多的書籍」,這點我是同意的,但是戒除看漫畫的習慣,就能讓學生轉而看文字較多的書,這倒不是必然相關的兩件事。   至於李教授和許多學者提倡的大量閱讀,筆者以自身在國小任教數年的經驗,提出一點淺見。 我們的語文教育在國小中低年級,重視識字教學,低年級以下的閱讀課程通常以文字較少的繪本為主,中年級以上開始鼓勵閱讀故事書、小說、科普書籍 …… 等。教師們要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就是發下學習單給學生寫,國小頒發的閱讀小博士,通常都是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卻不是「精緻」閱讀。所以常常會看見投機的學生,明明是中高年級,為了賺取點數得到獎勵,還是去讀一些簡單繪本,隨意寫了心得交差。 我們必須思考中年級以上的閱讀課,是不是需要改變方式?大量閱讀是重要的,然而在教師沒有指導學生閱讀方法之前,只重視量的閱讀會讓許多語文能力較弱的學生打壞了閱讀胃口。光是那堆積如山的閱讀心得,就足夠叫人卻步了。 父母常抱怨孩子的語文程度不佳,教師常抱怨學生寫出火星文。但在國語文教學時數縮減...

[班級共讀]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

        波西傑克森,這是一套很美國的書。 融合美國現今的社會問題(單親離婚、校園霸凌、環保問題),輔以美式風格的英雄主義。 很多人看這一套書的時候,會把它拿來跟哈利波特做比較。哈利波特是說一個魔法的故事,波西傑克森說的是一個有關希臘眾神的混血人故事;哈利波特的故事地點在霍格華茲魔法學校,波西傑克森的故事地點在一個夏令營—混血營。 兩個故事很像,不是嗎? 但是看完這一整套故事,我會推薦教師們在國小高年級或是國中的閱讀課採用這一套波西傑克森,而非哈利波特。 我個人很喜歡哈利波特。綜觀七本哈利波特,故事很精彩,想像力很豐富,但是不得不說JK羅琳因為故事架構太龐大,寫到後來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青少年讀物。每一本書的主軸已經偏向戲劇性,而非教育性了。 這讓我想到,大學的戲劇老師曾經說過:任何東西,一旦沾上了教育,就一定無趣起來。譬如戲劇來說,一個學教育的人,在學生看完一齣戲劇後,一定會問的問題就是『你在這個故事裡面學到了什麼』? 教育分析已經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思維,於是僵化了我們的教學。 這本書的作者Rick Riordan曾經擔任過十五年的中學教師,所以這一套書的教育意味很濃(尤其是特殊教育),每一本的故事主軸都可以拿來跟中學生討論,包含親子關係、人際關係、環保問題、手足問題、愛情問題……。 【神火之賊】內容摘錄 p.106  「是嗎?」她挑起一邊的眉毛說:「我敢打賭,你換過一間又一間的學校,而且還被很多學校開除過。」 「你怎麼會……」 「你被診斷出有閱讀障礙,可能還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真想把我一臉糗相吞下肚。「這些事又有什麼關係?」 「將這些事情兜在一起,就是一個明顯的徵兆。當你閱讀的時候,書頁上的字母在飄動,對吧?那是因為你的腦袋被古希臘文緊緊的綁住了。至於你的過動症嘛,你很好動,不能好好坐在教室裡,那其實是你戰鬥力的本能反應,這在真正的戰鬥中會讓你存活下來。你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知道太多,不是因為知道太少。此外,你的感官能力也比普通人好。當然,很多老師會想用藥物治療你,但他們大部分都是怪物,而且不想讓你知道他們是誰。」 p.211 「野地之神在兩千年前消失了。」格羅佛告訴我:「有一個離開伊芙索斯海岸的水手聽到一個悲慘的聲音從海岸傳來:『告訴他們偉大的天神潘已經死去!』人類相信了這個消息。自此之後,人類侵佔...

讀書筆記--//著魔//不眠的紅月//聖惡女//

照時間順序來紀錄一下感想。   [ 著魔 ]— 土屋隆夫     這一本還算有趣,有趣的地方在於猜作案手法 — 那個幽靈怎麼來的?     故事的內容大致是說,在某一個城鎮,一年之內發生了三起幽靈犯罪案件,第一、二起只是傷人案件,第三起才是殺人案件。     由於很早就猜到兇手,和兇手如何製造不在場證明,所以這一本書我看得不是很耐煩。加上犯案動機實在太弱了,後面讓我覺得好虛。       [ 不眠的紅月 ]— 傑佛遜˙迪佛     這一本書讓我看得很亂。     其實迪佛寫作,已經有一定的手法。尤其我很愛看他的書,所以很多時候都已經猜到他要怎麼玩。(這是忠實讀者的悲哀嘛?哈哈!)     這一本書從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逃出病院,意圖到小鎮去找一個女人報復說起,惡劣的暴風雨,加上追蹤的警探、想救該名病患的醫師、想獲取賞金的私家偵探、女人憤怒的丈夫,四隊人馬緊追在精神病患身後。     書看到一半,就知道答案是什麼。不過因為作者要營造精神病患的混亂思緒,所以敘述有點亂,亂到我頭好痛。哈!     [ 聖惡女 ]— 土屋隆夫 p.466 俗話說得好, 謠言七十五天就過了 ,總有一天,這件事將從人們的記憶裡淡去,再也沒有人會想起這世界上曾經有一個名叫星川美緒的女人。 日本的俗語,常常讓我覺得很妙阿! 75 天,為什麼是這個數字?       這本書有一大半在敘述星川美緒這個有副乳的女人,然後講述她的迷信 — 有副乳的女人會替男人招來不幸。     看得我很想砸書。     尤其是那個初戀情人和養父兩個情節,已經逼近我對這個作者的底線了(我本來非常喜歡他的。)     明明是強暴,還能講成男人其實是情不自禁,嗯哼!非~常~好~!       我唯一能說服自己的是:日本國情跟我們不同,尤其土屋爺爺已經 90 歲高齡,對男女關係本來就是老一派的思...

讀「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

     暑假修了一堂課,老師給了一篇很不錯的文章,是金耀基在 1980 年發表的「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整理文章中幾個論點。 1.        在傳統中國社會裡,王法、天理與人情是三者並列的,這是規範人之行為三個環節。人情是人「應有」的情感,做人的基本需求,凡人總需要有人情。在中國社會,無人情、不近人情便是一大壞事。        2.   梁漱溟指出,儒家社會理論的特色就是它不從社會本位,或是個人本位出發,而是從人與人之關係著眼。中國之倫理,看的是此一人與彼一人之互相關係,不把重點固定放在任何一方,而從乎其關係,彼此交換。倫理本位者,關係本位也。(所以談論很多事情的道理,必須從這兩人的關係開始。) 3.       儒家理論重人際關係,重「交換」,這種交換之道主要得看是否合乎「人情」。而忠恕之道則是這種理念的體現。 4.       中國社會要有關係,必須有 交換行為 ,這種交換行為是由三種概念組合而成: 施、受、報 。報的觀念是中國社會關係的基礎,我們要求一個人「施恩不望報」,而「受人點滴湧泉以報」。中國社會以聖人的標準要求施者,施了恩不要去奢求別人報償,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施。以普通人的標準去要求受者,要他們一定要 報 ,這樣心裡才不會有負擔。這種關係構成了中國社會的人際關係。 5.       中國社會的倫理關係是以家族為中心,與西方倫理不同。以「家」為中心,而自家人的範圍是可大可小的。 <-- 小朋友說的:妳跟我一國,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6.       中國社會有兩種關係,一個就是上面所述的「人倫」,兩人之間有關係的。另外一種就是沒有特殊關係的,這種人際關係就必須用「施、受、報」這樣的關係來維持。 7.       延續第四點,中國社會關係要求受恩必報,因為受恩就在人情上有了虧累,欠了 人情債 。而要還人情債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報別人更多的人情。(文中有列舉幾種辦法...

生命教育--關於自殺

我不敢想像,如果說就在今時今刻這一秒鐘這一瞬間我失去了視力,我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是我看到「女人香」片中,主角中校的處境後,心裡浮出的念頭。     我想起另外一部電影—「人骨拼圖」,劇中的主角萊恩˙林肯,因為全身癱瘓,所以要求醫生協助他安樂死。比起林肯,中校雖然失去視力至少還有可以動的四肢。     生命可笑的是,當我們專注在自己的不幸中時,常常會覺得天地間最不幸的人只有自己;但是當我們爬出沮喪的井底,才會發現四周跟我們一樣處境、或是比我們還不幸的人,比比皆是。    我一直都不贊成自殺,因為我覺得生命就是這樣,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太陽升起來後,事情是不是會變得更好?     在電影「浩劫重生」裡,男主角流落到荒島四年,沒有人知道他在那裡,他無法也不知道外界的情況,不知道何時可以獲救。後來,他失去了希望,做了一條繩子想要自殺,無奈在他用木偶人測試的時候,發現繩子承受不了他的體重,他不但吊不死自己,繩子斷掉後,他可能掉落懸崖,流血致死、餓死、跌死……。於是他才放棄了自殺的念頭。     浩劫重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片末男主角的自白。他說完這一段想要自殺的往事,接著說到那片帶他離開孤島的鐵片,他說出了一句我很喜歡的話:「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浪潮會為你帶來什麼!」     當然,每個人都有使用自己身體的權力,每個人面對的生命難關也不同,我無法去評斷別人的生命和別人的選擇。 只是,當我聽到或看到自殺的相關消息時,總是會想到黃春明寫給兒子黃國峻的詩—國峻不回來吃飯。    國峻,   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    我就先吃了,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   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她就不想燒飯了,     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  ...

[生命教育] 衝擊效應 影片欣賞

2005年電影上映的時候,我和家人就在電影院看過這一部片子,很喜歡這部片說故事的方式,還寫了一篇心得文放在自己的部落格裡。看到老師選了這一部片子當作生命教育的影片欣賞,我重新用老師說的「意識之流」去看這一部片子,有了一些更深的體會。 The Crash這一部片主要敘述洛杉磯的種族歧視,藉由一場車禍,串起了檢察官、幾名不同立場的警察、鎖匠、雜貨店老闆、電視製作人、黑人青年、人口販子的生活。一場車禍,也隱喻了彼此生命的衝撞,電影呈現了每個角色的生命故事。 電影裡頭有許多人種:黑人、波斯人、西班牙人、白人、亞洲人……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環境較為單純,在我看來,這些人都是「美國人」;但是在他們的生活環境裡,不純粹的膚色和種族造成了很多衝突,再加上槍械的流竄,語言的不通,那些人和人之間的恐懼不斷累積,蓋過了人們的互信互諒,形成了一個連五歲孩子都不能安心睡覺的社會。 同種族、同語言的人,都還會因為彼此感受不同、認知不同,而造成誤解。就像「不能沒有你」那部片子裡面,明明都是台灣人,卻因為不同認知與背景,造成男主角申訴無門,最後只能用決裂的手段陳述自己的意見。 這部片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就是波斯裔爸爸拿槍要攻擊鎖匠,鎖匠的小女兒跑出來護住鎖匠爸爸那一幕,那一聲槍響,配上鎖匠爸爸的仰天怒吼,小女兒說著:「沒事了,爸爸沒事了。」那天真童語,真誠相信父親哄她的童話,單純的相信,沒有猜忌,非常純粹。這讓我想到很多童話故事,總是設定只有孩子才能看見奇幻生物,才能使用魔法,因為孩子的心靈純潔無垢,總是單純相信對方。一旦長大了,我們慢慢會去猜測別人說話的用意、做事情的用意,猜測有時候會造成誤解,誤解就產生了摩擦。難怪波斯裔爸爸會跟女兒說,他遇見了天使,也許這樣純淨的心和奉獻,能夠融化人與人之間的誤解,才讓波斯裔爸爸有這樣的感觸。 這部影片裡,最讓我震撼的,應該是最後那一幕,白人警察槍殺黑人的情節。原本白人警察還因為同事的種族歧視而忿忿不平,然而看了最後一幕,我發現其實他也是有種族歧視的。說種族歧視其實不太恰當,他是因為害怕這個黑人身上帶著槍械,所以在恐懼之下,因為誤解而槍殺了黑人。而這樣的恐懼,是否是因為黑人的膚色呢?這個不得而知。 然而,回過頭來看這部片的結局,個人覺得雖然這片子以種族歧視為主題,但深埋在種族歧視底下的,其實是恐懼和誤解。因為不瞭解,因為害怕,所以才會想要保護自己,想要捍衛自己的...

讀書筆記--//失落的符號//銀舌惡魔//華麗的喪服//

[失落的符號] p.9 他如果洩漏即將獲知的古老秘密的可怕後果--從左耳到右耳的割喉刑......連根拔掉舌頭.....剜出內臟燒掉....碎屍萬段拋棄到四面八方.....挖出心臟餵野獸 每次看到共濟會或是其他秘密會社的刑罰或儀式,老是很好奇......都已經這麼明白告訴你很恐怖了,還硬是想要擠進去是怎樣?要是我,打死也不想加入這種詭異的社團......秘密誠可貴,自由價更高。我還是喜歡自由自在的想法,不喜歡成群結社。 p.17 天使與魔鬼是相同的,只差站在那一邊罷了:在戰鬥中打敗敵人的守護天使,自然會被敵人視為魔鬼惡煞。 就像聖女貞德,英國人毫不留情燒死了她。其實人對於理念不同的事物,容忍性不高。差別僅在於,有的人會默默走開,有的人會出言諷刺而已。 p.117 我認識你很久了,你的懷疑心是身為學者的最大優點之一。但也是你的缺點。我對你的瞭解足以知道你不是我能說服改變的人......只能信任你。 最近發現,其實我的防衛心也很重。不管是對事還是對人,總要觀察很久才會說話。懷疑是生活在世上的必要法則。 p.197 Tempus fugit(拉丁文,光陰似箭)。 p.265 我要你非常慎重考慮。財富很平常,但智慧才真正稀有。我求你記住了,沒有智慧的財富通常以災難作收。 p.338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令人費解的事物確實存在。在大自然的秘密背後存在著微妙,難以捉摸又無法解釋的東西。敬畏這種力量遠超過我們能理解的範圍,就是我的宗教。」 p.357 從十字軍、宗教審判,到美國政壇--耶穌的名號在各種權力鬥爭中被綁架為盟友。自古以來,無知者總是叫得最大聲,驅使毫無戒心的民眾,強迫大家照他們的意思做。他們引述自己也不瞭解的經文捍衛他們的世俗慾望。他們宣揚自己的毫不容忍當作信念的證據。 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人類終於完全摧毀了耶穌曾經代表的一切美好。 這一段話讓我想到,每個人捍衛的事情不同。但是我們所引述的,所奮戰的,是不是真的是我們所相信的?當我捍衛A,引述A的話,那些話代表的是我的意思,還是A的意思? 所以說,不管說什麼話都要謹言慎行,如登高樓,如履薄冰。 p.475 人只有透過死亡經驗才能完全瞭解生命經驗。唯有認清自己在世上的歲月有限,才能掌握以榮譽、正直與服務世人度過此生的重要性。 p.493 共濟會名人亞伯特.派克的名言:我們為自己做的事將隨我們逝去;我們為他人與世界做的事將...

存在

     今天,有人問了一個問題: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也是一個久遠的哲學問題 — 人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要辯證,要討論大概會說到天亮也沒有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然而說的不等於做的,我聽過很多說得冠冕堂皇,卻迷失在這個問題上的苦悶人士。       有時候,我也會迷失。       前幾天,在噗浪上看到一個噗友的噗:如果把那部份抽離了,我們之間,還剩下什麼?       她噗這些話的原意我不是很清楚,不過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如果把一些東西抽離了,我們的生命還剩下什麼?       抽離了愛情,有人一無所有。       抽離了某一個人,有人漫無目的。       抽離了群眾,有人無所歸依。       我們把生命中快樂的鑰匙放在別人身上,因他喜而喜,因他悲而悲。這其實無可厚非,人畢竟都是群居的動物,不可能不被別人的情緒影響。       然而,那是界定一個人存在意義的關鍵嗎?       我想起一個朋友,愛情是她的一切,就算愛情仍在,缺少噓寒問暖的她,感受不到關愛,就像缺水的玫瑰失去了活力。       想起另外一個朋友,掌聲和崇拜是滋養她的土壤,揮霍精力做到一些不可能的任務,贏得眾人的讚嘆。她總是站在高處,一階一階爬著,不時催促著眾人的掌聲。       我想起我自己,要拿走什麼,才是我完全無法忍受的?要拿走什麼,才會讓我覺得生命沒有意義?     這個答案是個人隱私,就不說了。       只是,最近聽到的一句話也突然躍入腦中:一個人能不能享受孤獨?       我認為:能夠享受孤獨...

讀書筆記--//猶太人的父母//第十三個故事//米樂的囚犯//天狗面具//

[ 猶太人的父母 ]--文笙書局 p.10 向井裡吐唾沫的人,有一日必將喝那水。 p.38   一隻蠟燭能點亮許多蠟燭,而原本的光芒一點也不會減低 。 p.170 所謂好風度,就是能原諒別人的不良風度。 p.173 魚沒有水就會死亡,人一旦失去禮節也是。 p.186 言語彷彿是藥,必須慎重稱好才能用。 p.186 被毆打的疼痛總有一日會消失的,但被侮辱的詞句勢必永遠留下。 p.187 不可忘記邪惡的人對你做的事,可是你要寬恕他。 p.148 體罰的目的並不在於給予孩子肉體上的痛苦,而在於矯正孩子的心。若會傷害孩子,使其受傷的體罰,當然應該避免。 p.144   在世上最聰明的,就是能夠從他所遇的人身上學習的人 。     上課的指定閱讀,這本書是一個旅居日本的猶太人,把猶太人父母教孩子的方法寫下來,跟東方人分享。有些東西可以參考,有些東西我個人不是很贊同。     僅摘錄一些我覺得不錯的句子。   [ 第十三個故事 ]--木馬文化 p.49 不得罪他人有什麼好欽佩的?我倒是想要知道,畢竟,那很容易辦到阿。不用什麼特殊的天份就能表現客套。反過來講,若你在各方面都沒什麼能力,那你只剩下親切的態度。有抱負的人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想他們。我認為華格納才不會為了擔心自己是否傷到別人而失眠。     這本書沒有摘錄太多句子,但是覺得故事蠻有趣的。在閱讀上富有趣味性。     女作家的身世很神秘,在故事進行當中,一直在想著事實真相到底如何?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才發現伏筆埋得還不錯。(因為不能洩漏劇情,影響閱讀樂趣,就不寫太多了。)     不過這本書還是有幾點我想 murmur 的。 1.      後半段的轉折有點突兀,有些故事情節會接不上,打斷了讀者的情緒,是我覺得蠻可惜的地方。 2.      瑪格麗特本身也是雙胞胎,她對自己妹妹的心結,老實說我看不出重要性!是這個心結導致她接手傳記工作,但是她的心結跟女作家的故事有何關係?如果能交待得更清楚,會更好。   土屋隆夫 —[...

定見或成見

     當學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偏偏心態已經不一樣了,有時候會看不慣很多東西。     譬如說,教學演示的時候,用過多的遊戲填充內容,模糊了教學主題。可以評論的時候,毫不留情;不能評論的時候,靜靜旁觀。看看他人創意,心裡卻在想這些遊戲的適用性? 譬如說,某個老師講解的時候,明明是在講學習遲緩,頻頻離題講成養生與保健;還公開倡導一些給洗腎患者的偏方 …… 。幾次觸到我的底線,很想舉手甜蜜發問,如:這跟特殊教育有關嘛?老師您好像是本校特教博士畢業,是個高級知識份子耶,怎麼會像婆婆媽媽一樣,相信偏方呢?     還好,還有一絲絲理智,拿起想看的書,把腦袋放空。     說來,其實我也是卒仔一個。       定見,很好。畢竟定見是一個人對自己理念的堅持。     有句話說:「 25 歲以前女人的容貌是父母要負責, 25 歲以後的容貌是自己要負責。」     最近我的體會是: 30 歲以後,一個人有沒有自己的定見,是自己要負責。在 30 歲以前,多看一點書,多走一點路,體會人生,接受各式各樣不同的思想洗禮。不要太早讓自己定型,多拓展自己的見聞。 30 歲以後,看過的事情多了,對事情應該就要有自己的定見。想要什麼人生、想要什麼樣的未來、想要什麼樣的伴侶 …… 雖然還是會面對各式各樣的建議,卻已經學會揀選哪些意見是適合自己的,哪些意見不適合自己。 如果還是人云亦云,耳根子太軟,就會活在別人的期望當中,過得非常不快樂。   以前,總覺得世界上有是非黑白的界線,所有的抉擇都是是非題,不是對就是錯。 後來,慢慢認清了人生很多的問題都是選擇題,而且沒有正確答案。每一個選項通往的道路不一樣,只能盡量選擇一個當時最適合自己的答案,然後盡力向前。   定見,讓人堅持自己的意念。成見,卻侷限自己的腳步。 偶爾,我會發現成見侷限了我看事情的眼光。用既有的經驗去妄自評斷事物,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就先否定了可能性。 懷抱著成見,就像飽含水分的海綿,沒辦法吸收新的水分。   選擇何時該拋棄成見,何時該堅持定見,這是沒有對錯的人生問題,或許應該倚賴個...

[愛看書]群 der Schwarm

        厚達九百頁的翻譯小說,每一頁密密麻麻的都是字,還好這一本書對於海洋的介紹頗深入,在科學知識方面夠深入,也不流於說教,劇情編排懸疑刺激,讓人仿如進入一齣刺激萬分的冒險電影。     兩個字:好看。       已經寫了書摘了,就不一一評論內容了。直接進入心得。       個人感覺貫穿整本書的概念,就是「族群」。不管是海底的 Yrr 對上人類,或是伊努特人對上誇倫納克,甚至人類對待地球上的其他生命。     有時候,一些句子點清了我們從小以來所受到的教育,那種人類是萬物之靈這種偏執教育觀的傲慢。     看到上冊,講到我們將海豚和鯨魚擬人化,這個概念讓我想到納尼亞王國裡面,我曾經看到一個喬段。納尼亞王國裡面的動物,分作會說話和不會說話兩種,忘記在哪一本裡面敘述到有人烹煮會說話的馬來吃,引起其他動物和人一陣撻伐。我不懂,問了 Cara , Cara 說:會說話的生物就像人一樣,吃人也會讓人恐慌。     這樣看來,將動物擬人化,真的會提昇動物的「人性」。但是,那真的是動物需要的嗎?我們給動物吃的東西,供給牠們的一切,是因為牠們需要,還是因為我們想要呢? 因為人類是萬物之靈,所以我們可以決定其他生物的死活,只憑我們喜歡或不喜歡。有時候想一想,小時候常常做的淹死螞蟻、飼養動物,何嘗不是一種傲慢?自以為可以主宰? 其他的生物會殺害對方,乃是因為必須獵取食物,或是生命遭受威脅。然而人類是因為「有趣」而殺害其他生物,而且是從小開始有這種舉動,這樣想想,人類真是一個蠻討厭的物種。 故事的最後,更是給我這種感覺。本來還以為有宏觀眼界的女軍官,其實也是一個自私自利的混球,滿心只希望殲滅 Yrr ,建功立業,讓美國立於不敗地位。   前幾年,參加了一個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習,共三個禮拜六天的課程,有兩天是到八斗子的海邊採集海草、拍攝潮間帶生物。剩下的四天安排了講座和課程。印象中,其中有一場演講講到中國的三峽大壩,說三峽大壩興建完工之後,長江河口的溫度上升了幾度,其中影響生物的層面還在觀察當中,但的確有海中的植物受到...

[書摘]群(下)

停頓了兩個月,才終於把書看完了。吁! 原本以為下集沒上集好看,不過在勾心鬥角的部份,依然蠻精彩的。先貼摘錄,晚一點再寫心得。 -- p.502 冷戰期間,大量的海豚、海獅和白鯨被用於尋找水雷和失蹤的魚雷,用於保護黑海艦隊......在謀略戰爭中,哺乳動物顯然經歷了一場生物科技革命,美蘇之間不斷進行軍備競賽,看誰能組織有效率的海洋哺乳動物團隊。 p.504 海豚、海獅和白鯨在這方面遠遠超出了潛水員或機器人。海豚尋找水雷的效率要比人類高十二倍,海獅尋找水雷的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 p.506 「那不是你們的鯨魚,不是你們的海豚,沒有什麼是你們的。你想知道發生什麼事嘛?他們在報復,李奧,我們終於得到早就該得的報應。」 p.508 那些動物被訓練來扯下敵方科研人員的面罩、蹼和氧氣管。而在越南時,牠們的吻部和鰭上裝有特別長的、劍一樣的刀子,有些背上裝有梭標。在水下襲擊你的,不再是海豚,而是一具殺人機器。 p.509 我在聖地牙哥親眼目睹他們如何打開海豚的頭顱。那是一九八九年,他們用錘子和鑿子在海豚頭蓋骨上敲出小孔。那些動物完全清醒,得由幾個強壯的男人按住,因為牠們一直想從桌上跳下去.....他們向我解釋說,這不是因為疼痛,而是因為敲擊讓這些動物緊張。事實上這一過程比實際狀況要痛苦得多。然後他們將電極插進孔裡,通過電刺激使大腦興奮。 看完這一段,我都覺得人類真該死。大海的反抗是有道理的。   p.546 但要淹死沒那麼容易。她漂浮在運河的黑暗中,屏住呼吸,數著她的心跳,直到耳朵嗡嗡響。大海沒有吸走她的生命力,而是告訴她:這顆心臟十分強大!它那麼固執地跳動著,反對她順從於那冰冷的擁抱。 p.555 這是和他共同生活的人們。是不是朋友,這有什麼關係?人死去,是離開所有人。所有人都陪他走完這最後一段。 其實,我還是非常反對自殺這件事。生命總是有好的地方,看到不好的,就轉頭去尋找好的。天地這麼寬,悲慘不會是生命的全部。    p.559 母地上沒有時間感,城市和保留地固定好的世界秩序不再存在。距離不再用公里或英里做單位,而是以天數計算。兩天到這裡,半天到哪裡。如果路途上有無法預見的障礙需要克服,例如冰堆和壕溝,五十公里有什麼意義?大自然是無法計算的。   p.563 「是的,我們損失了一點時間。」 p.564 「不不,我不會那麼說。不管我們現在是...

【屏風表演班】合法正義 2009/11/28@台中中山堂

     印象中應該是 11 月 28 日這個日期沒錯。明明答應了會寫,也想寫,偏偏卻拖搞拖了半年以上,我只能說:路平,我真的對不起妳阿~~~囧 >     第一次看屏風的戲,其實是衝著寶哥跟國修哥看的。上一部看寶哥的戲,是「公寓春光」,國修哥的戲倒是一部也沒看過,這次就是打算看兩大巨頭好好飆戲。     不過,老實說,我有一點失望。     一樣先從劇本說起吧! line-height:150%;"> 合法犯罪是個推理劇,故事發生在一家破落的遊樂世界裡面。刑警李正修(李國修飾)和顧天寶(顧寶明飾)是兩個長期合作的夥伴,兩人計畫在寶哥退休前攜手破了「梅花幫毒品案」,循著線索到了奇幻世界遊樂園。 line-height:150%;"> 案件發生在奇幻世界遊樂園, 這篇文章 有蠻中肯的介紹和見解,我的意見大致上跟他相符(謎之音:那妳寫這一篇,不全都是廢話嗎?)。 line-height:150%;">   line-height:150%;"> 如果要細講,在劇本上,我覺得衝突性弱了一點。李國修飾演的刑警,照理來說應該是一個剛正不阿的角色,這樣在後段中跟寶哥的對手戲精彩度才會拉高。但是在前段的鋪陳中,看不太到他「剛正不阿」的部份,幾乎都在鋪陳他的「推理能力」。也因此,在後段跟寶哥的對手戲就顯得有點弱了。 line-height:150%;"> 如果說沒有鋪陳,倒也不是。在前段可以看到面對妹妹葳葳違反交通規則(紅線停車),葳葳一撒嬌,哥哥完全繳械投降。用此來鋪陳後段為了妹妹的幸福,李正修可以拋棄自己的原則,這是合理的。但總覺得最後一段的對戲,有點失焦了。 line-height:150%;"> 如果編劇的重點是在推理,這部戲的推理劇情在中上,就劇情來說不是上乘作品,但是舞臺效果真的很棒。但若編劇的重點在兩位刑警對「正義」的反覆辯證、內心掙扎,總覺得鋪陳是不夠的。不只前段的鋪陳不夠,連後面寶哥和修哥兩人在山洞裡的精彩對戲,都有種「蛤,這麼快就被說服了,你的正義感呢?」那種無以名狀的違和感。寶哥的表演很讚,但表現出來的掙扎不夠,台詞太快、情緒也太快了;修哥雖義正詞嚴的教訓了寶哥一頓,說得非常冠冕堂皇,還以為他要揪寶哥去自首了,...

有時候

     有時候被當作小孩也很好。     能夠像小孩一樣,只要聽著大人說話,做著大人交代要做的事情;想要的東西,告訴大人。     不用對抗全世界,只要當一個孩子。       有時候,能夠這樣單單純純被當作一個孩子,其實不是貶低。     能被當作一個孩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正義?

     當一個爭議不是我所在乎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也很討厭那種爭議的氛圍,那種想要爭出一個道理來的氛圍。       以前年輕的時候,我的世界非黑即白,連長輩都很憂心,殷殷勸導著:看事情不要這樣,總是有缺點的,總是有不好的,不要只看一個面向。       馬齒徒長 ,慢慢懂了一些無奈,慢慢懂了世界上除了黑色和白色,還有灰色,還有紅色,還有綠色,還有藍色 …… 各式各樣的顏色。有些顏色很刺眼,很討人厭,但是它還是存在這個空間裡面,並不會因為妳討厭它,它就會自動消失。而且世界上沒有一個「真正的道理」,有些事這樣做是對的,有些事那樣做才是對的。只要有關「人」的事情一向都是這樣,不像數學方程式那麼簡明易懂。       我從來不認為我是正義之士,如果我是,那年老師問我要不要跟著他去做一些事,我就會熱血地答應。而不是為了我想做的事情,留在這裡。       我不代表正義,我支持的東西也不是正義。       我努力想說的,只是一種「價值觀」。       關懷弱勢,是一種價值觀;誠實,是一種價值觀;不口出惡言,是一種價值觀。每個人的價值觀差距頗大。       當我把話說出來,我從來不認為我是為了正義發聲,我只是在傳達「我的價值觀」。既然是一種價值觀,一定有人不認同, web2.0 以後的世代,每個網站都是一個媒體,自然應該為自己的言論負責。說出了自己的言論,讓別人對你的言行做出評論。       我不喜歡人多,更討厭盲目的群眾暴力。昨天看到了 Mr. Friday 的文章 ,加上最近林林總總一些事情的累加,讓我想起了「正義」這件事情應該怎麼定義?而我們所支持的東西,真的是所謂的正義嘛?       可是,我還真的蠻討厭「正義」這兩個字的,第一,筆劃難看,第二,這個概念的自以為是成份太高了。       我寧可相信自己的價值觀。如果...

寫作題材

     前陣子看到酪梨壽司在噗浪上嗟嘆,說網友太過偏心,她更新閱讀筆記時,線上的閱讀人數遠低於寫大白趣事的閱讀人數。     我妹跟我抱怨過無數次,說她要跟我收版權費,因為我老愛把她說過的話放上網誌,或是告訴我身邊的朋友。     所以說,身邊如果有寫網誌的部落客,其實就是跟著一隻小狗仔,一言一行全變成寫作題材。還好這隻狗仔有點道德,不會公告姓名電話住址,會懂得適時藏拙一下。(笑)       我常跟 Cara 說,誰叫妳小時候要偷看我的日記,所以現在只是回饋一下而已!     不過我還是挺羨慕酪梨壽司和草莓圖騰,畢竟他們寫作的對象都不懂中文,這是一件多令人羨慕的事阿(遠目)! 而我呢,還是寫我想寫的,看我想看的,但是不時就會被 Cara 拿來消遣一下,因為她偶爾會晃上來。       能書寫我想、我看、我感受的,是一件很棒的事,至於在我身邊的寫作對象,就請多多包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