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家同教授在苗栗的演講,公開警告小學生戒掉漫畫,批評達文西密碼這本小說很爛。李教授的言論,引起了許多討論。筆者未聽過李教授的演講,但多年前拜讀過李教授批評達文西密碼的文章,李教授批評這本書的原因,乃是因為書中主要假設:錫安會保護基督的血脈。耶穌出生於兩千年前,錫安會若是負責保護基督血脈,家族開枝散葉之後是否能面面俱到?如果只保護長子一脈,若是某一代不幸夭折,錫安會該如何找到其他的基督血脈,繼續守護?這個邏輯上的問題,讓我覺得很有趣,卻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評價,畢竟這本書的趣味不在這個邏輯上,小說是虛構的,但藉由小說對基督教聖經故事的思辨,是這本書閱讀的樂趣所在。 至於李教授提倡大量閱讀,警告小學生戒掉漫畫,我個人認為這兩件事不應該擺在一起談。 漫畫的文字幾乎都是對話式,旁白背景都用畫面和分鏡取代。如果看一篇童話故事或是一本小說,作者必須用文字先把背景架構起來,讀者必須讀懂文字,瞭解了故事背景,然後才能進入對話之中。相較之下,漫畫的文字少,有畫面輔助,自然容易閱讀。 在吸引學生喜歡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們常喜歡用繪本,其實也是相同的道理。只要教師引導得宜,閱讀課採用漫畫當作讀本,有何不可呢?重要的是教師能不能在閱讀課上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主動找尋相關資料,養成讀書的習慣。 漫畫本身不是壞的,李教授希望學生能多讀「文字較多的書籍」,這點我是同意的,但是戒除看漫畫的習慣,就能讓學生轉而看文字較多的書,這倒不是必然相關的兩件事。 至於李教授和許多學者提倡的大量閱讀,筆者以自身在國小任教數年的經驗,提出一點淺見。 我們的語文教育在國小中低年級,重視識字教學,低年級以下的閱讀課程通常以文字較少的繪本為主,中年級以上開始鼓勵閱讀故事書、小說、科普書籍 …… 等。教師們要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就是發下學習單給學生寫,國小頒發的閱讀小博士,通常都是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卻不是「精緻」閱讀。所以常常會看見投機的學生,明明是中高年級,為了賺取點數得到獎勵,還是去讀一些簡單繪本,隨意寫了心得交差。 我們必須思考中年級以上的閱讀課,是不是需要改變方式?大量閱讀是重要的,然而在教師沒有指導學生閱讀方法之前,只重視量的閱讀會讓許多語文能力較弱的學生打壞了閱讀胃口。光是那堆積如山的閱讀心得,就足夠叫人卻步了。 父母常抱怨孩子的語文程度不佳,教師常抱怨學生寫出火星文。但在國語文教學時數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