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2的文章

媒體公審Makiyo?我們正在觀賞一場大型的網路霸凌

我很少下這麼聳動的標題,不過看了最近的新聞台和一些討論文章,我深深懂了媒體記者的悲哀,沒有這麼聳動的標題,如何吸引閱聽者的目光呢?    Makiyo 事件延燒到現在,我們見識到網路社群的力量,一件不公義的事情,可以因為眾人的關注,而使得司法程序加快,即時阻止了犯罪嫌疑人出境,讓他面對台灣司法的審判。在這一點上,我是非常推崇朱學恆先生和 2100 週末開講。在他們披露這件事情之前,批踢踢的八卦板已經有文章討論(爆卦),但的確是因為 TVBS 和朱學恆先生花時間討論永然律師事務所的公開函,加上 Makiyo 那一場記者會不斷重播,民眾的情緒才慢慢蔓延開。     這件事情,本來應該展現臺灣公民的力量。但這幾天,媒體因為長時間報導,沒有新聞內容可以延續熱度,開始一些荒腔走板的討論,例如:日本男子跟 Makiyo 在飯店裡面一晚做了什麼,演藝圈跟黑道的關係 …… (沒辦法舉更多例子,因為我看到這類新聞討論就轉台了)。     事情在昨天的新聞有了爆炸性發展(仿造臺灣新聞節目,請下配樂),一則模糊的行車記錄器影片曝光,媒體開始討論友寄是日本爆走族頭目,有黑道背景、 Makiyo 和友寄可能涉嫌殺人未遂、強制罪、強盜罪、傷害罪、重傷害罪(這些罪名的差別,是昨天看電視節目,才搞清楚其中差異)。     整個事件發展到現在,在我看來就是活生生一場霸凌事件。     某個人做錯了事情,引起眾怒, A 說他該死, B 馬上附和說:「對對對,他上次也揚言要巴我的頭。」 C 接著說:「我早就看他不順眼了,這些都是我們平常把他慣壞的。」 這些都是群眾公審,就像聖經故事一樣,拿石頭砸罪人都是平常百姓會做的事。可怕的是,在這種群眾公審的氣氛下,媒體開始不斷公佈影片和目擊證人證詞,這些被稱為「鐵證」的陳述,到底有沒有經過查證?到底有沒有進入司法偵查階段? 這件事情,不是已經進入司法程序了?我們不是有一句「調查中,偵查不公開」嗎?那為什麼新聞台可以這樣自行公佈?還是這是警政單位公佈的?我們的群眾如果真的沒有自覺,難道媒體都沒有一點點的自律嗎? (剛剛查新聞,發現 2/8 公佈的影帶,的確是警政署公佈的。) 身為一個教師,我必須誠摯的呼籲我們媒體,你們不是不能報導這個新聞,但是你們在偵查終結前下的標題,曝光的爆料,聳動的言詞,

[閱讀]童書-田鼠阿佛、我用爸爸換了兩條金魚

我們常常說要教孩子創意,有沒有人想過「創意」這東西他到底是什麼?應該怎麼教?  我個人的想法是,在教孩子創意之前,我們必須先打破規律的思考。不要告訴孩子「這個不行」,而是先扭轉自己的想法,轉變成「為什麼不行」? 來介紹兩本我覺得很棒的童書-田鼠阿佛、那天,我用爸爸換了兩條金魚。   -- 原文作者:Leo Lionni 譯者:孫晴峰 出版社:上誼文化公司 出版日期: 2002年11月22日         故事主角 阿佛是一隻田鼠,和他的家人住在一起,當其他的田鼠都忙著為冬天儲糧時,他卻無所事事,還說自己正在收集陽光、顏色和字。冬天來臨時,當其他人把儲存的糧食吃光了之後,阿佛則展露了他的詩人身分,把他在夏天收集的景色、聲音、氣味與印象,用想像力傳送給大家,並且朗誦了一首詩──這雖然不是真正的糧食,卻是精神糧食。       這本書是研習的時候,故事媽媽協會推薦的。主講的故事媽媽說,這本書在中國被列為禁書,因為它故事中的反勞動情節,被中國官方認為有害兒童身心健康,所以下令禁止。不過,我在博客來有看到 簡體字版本 ,所以這個說法是真是假,可能要請中國書店來告訴我了。(笑)        如果要讓學生閱讀這本書,我覺得可以配合伊索寓言裡「蚱蜢和螞蟻」的寓言故事:蚱蜢在夏天不斷彈琴卻不囤積糧食,直到冬天冷到不行了,才可憐兮兮的向螞蟻乞求食物。同樣的故事結構,不一樣的結局寓意,可以讓孩子思索:      1. 你覺得 阿佛和蚱蜢有沒有在工作呢?你覺得什麼才叫做懶惰?(請舉例)      2. 如果你是螞蟻或田鼠,你會幫助蚱蜢或阿佛嗎?為什麼?      3. 在沒看過田鼠阿佛之前,你聽過「蚱蜢和螞蟻」的故事嗎?你當時的想法是什麼?聽完田鼠阿佛之後,你的想法又是什麼?      4.兩個故事中,你比較喜歡田鼠阿佛,還是蚱蜢和螞蟻?為什麼?      5.你覺得田鼠阿佛這個人在社會上重要嗎?為什麼?說說看,我們的社會上,有哪些人像田鼠阿佛?你可以舉例嗎?         我自己在唸這一本書的時候,想起某一本談教育的書上說,社會上只有5%是精英領導者,所以為什麼臺灣的教育要把所有的小孩往精英教育的路上推呢?唯一的那一條路就是最好的嗎?如果孩子做不到最好,他出了社會就沒有用了嗎?(笑) --    原文作者:Neil Gaiman,David McKean 譯者:陳瀅如 出版社:繆

【淺談學習障礙】從鑑定談什麼是RTI(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上一篇文章 淺談了我遇過的學習障礙學生,和學習障礙的成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這一篇想要從目前台灣的學障鑑定說起,並且讓普通教育老師認識什麼叫做 RTI 。 我們先從比較硬的法規講起,讓大家認識什麼是學習障礙: 法規: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 (民國 95 年 09 月 29 日 修正) 第 10 條 本法第三條第二項第八款所稱 學習障礙 ,指統稱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 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推理、表達、知覺或知覺動作協調等 能力有顯著問題,以致在 聽、說、讀、寫、算 等學習上有顯著困難者; 其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 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結果 ;其鑑定標準如下: 一、智力正常或在正常程度以上者。 二、個人內在能力有顯著差異者。 三、注意、記憶、聽覺理解、口語表達、基本閱讀技巧、閱讀理解、    書寫、數學運算、推理或知覺動作協調等任一能力表現有顯著困    難,且經評估後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學習輔導無顯著成效者 以上資料引自     全國法規資料庫     整理重點有: 1.學生的智力必須在正常標準(通常指魏氏智力測驗得分70)以上 2.學生的障礙必須跟學校學習有關(所以說,這些學生在社會上,只要   不碰書寫計算,基本上跟常人無異) 3.學生發生的所有障礙,必須要先確定不是跟文化刺激不足(家庭弱勢)   、教學不當(老師沒有用對方法)有關。 這樣看起來學習障礙的鑑定,我們只要給這個小孩做智力測驗,確定他 有沒有符合第一點,然後看看他的成績是普遍低落(全部都學不會,可 能是智能障礙)還是某一科低落(通常是國語或數學,可能是學習障礙), 這樣就可以鑑定是不是學習障礙了,不是嗎? 在實務上,這種鑑定方式( 要找出discrepancy-學生內在差異,所以此模式 又稱差異模式 )有幾個問題: 1.如果學生是語文能力低落,很容易導致其他科成績一起低落(不會閱 讀),間接影響學生的自信,所以這一類的學生,到了高年級,會分不 清楚到底是學習低成就(單純分數低)、智力障礙、學習障礙、還是情 緒障礙? 通常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容易釐清他是學習障礙還是情緒障礙,但通常 中低年級的學生,我們會認為孩子還沒開竅,或是孩子不用功,忽略了 他的學習困難。 2.有些學生就是介在臨界點(智力70-75)。偽陰性和偽陽性一直都是學障 鑑定的大問題,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