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我是孤獨的

開學一忙,就忘記更新網誌了。 第一週非常刺激的生活,生活圈子小,誰都不能得罪的感覺很糟,尤其是碰到不講道理的人,真的需要非常好的 EQ 。   上週上課,老師分享了生命靈數的玩法,算了一下,我的生命靈數是 9 。老師說了,生命靈數 9 的人不怕孤獨,甚至很喜歡孤獨。我覺得蠻妙的,因為我喜歡人群,但是我在人群中常常會覺得孤獨。 越熱鬧的人群,越會讓我覺得孤獨。 而且不管在哪個團體之中,我常常會不知不覺讓自己成為一個獨行俠。這是我的行為模式,也沒什麼好與不好。偶爾會覺得討厭,因為必須推掉一些很重要的事情時,就覺得很捨不得。 多數的時候,覺得很自在。 也許就是那種輕輕劃下的距離感,讓我變成一個孤獨的人。   我想起小賀很久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 孤獨不等於寂寞 。   保持的距離感,讓我覺得安全。那透明的距離,讓彼此都看得清。我在這裡,遠遠的這裡,也許一個人,但是我不寂寞。   噢~還有那個生命靈數 7-8-9 連線,代表貴人線這件事。我必須承認,我的生活中真的蠻有貴人運的。哈哈!   延伸閱讀:   開運趣:生命靈數

[班級共讀]波西傑克森--終極天神

text-indent:24.0pt;"> text-indent:24.0pt;">           一套系列的結局,應該要怎麼寫,才會讓讀者驚喜? text-indent:24.0pt;"> 如何能保有原先吸引人的特點,並且寫出讓人感動的結局,那是需要規劃的。至少在這一個系列裡,最後一本的主軸還是著墨在「親情」這一部份,而且還不忘結局的精彩和轉折。這是值得鼓勵的。 text-indent:24.0pt;"> 波西的情感掙扎,安娜貝斯的情感掙扎,加上戰事的激烈,彼此拉鋸的戰況,讓人越看越期待。這一套書的娛樂價值很高,談到的親情問題也非常深入,是時下難得一見的童書佳作。 text-indent:24.0pt;"> text-indent:24.0pt;"> 我十分佩服作者在結局想要呈現的內涵,例如:母親必須放手讓孩子去冒險;與其仰望天神救援,不如自救;親人間會彼此傷害,卻必須學會原諒;父母必須關心孩子,不要讓孩子感到絕望……。 text-indent:24.0pt;"> text-indent:24.0pt;"> 現今台灣社會的家庭功能也越來越弱,就像書上所說的,這些感受不到父母重視的小孩必須自立自強,有時候內心甚至會被怪物侵蝕。當波西要求天神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不管是高階天神或是低階天神的混血孩子,都要受到一樣的照顧時,我想到很多孩子。 text-indent:24.0pt;">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不關心,很多社會問題也因此衍生。 text-indent:24.0pt;"> 我覺得不只是孩子可以讀這一套書,很多父母也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看,一起討論。 text-indent:24.0pt;"> text-indent:24.0pt;"> text-indent:24.0pt;"> 【終極天神】內容摘錄 text-indent:24.0pt;"> p.123  text-indent:24.0pt;"> 「並不是所有力量都很引人注目,」荷絲提雅看著我說:「有時候, 最難以掌控的力量反而是屈服的力量 ,你相信嘛?」 text-i...

對不起,我不接受放棄

有時候,我必須大聲疾呼,你們才會發現我是一個很不一樣的人。 我不接受放棄,即使這是一堂電腦課,即使有老師告訴我,那個誰誰誰不需要多要求,只要上課乖乖就好。   你們也許不知道,這一堂課的名稱,不叫「電腦課」,它正式的名稱叫做「資訊教育課」,它不應該是只教你們上網,只教你們影像處理,只教你們使用電腦的;它應該還要包含上網的禮貌,使用科技的正確態度。 如果,我上課缺少了這些態度的教學,我教出來的學生不過只是一個個電腦流氓。 也許,我該慶幸,反正你不聰明,不會用電腦也沒關係。反正你不會搗蛋,反正我領的是鐘點費,反正這整個學校的觀念,不是我能夠扭改的,我何必讓你拗氣?何必想要用我的小小堅持改變你們的態度?何必付出那麼多,還特地停下來指導你?   可是,孩子,你必須習慣,必須瞭解。 我,不接受放棄。 我給你的東西,如果超過你的負荷,你可以告訴我。 但我不接受耍潑,不接受亂發脾氣。   生命要放棄很簡單,要堅持下去才是困難。 你才 12 歲,輕易放棄以後,往後你的生命還有多少選擇呢?

[班級共讀]波西傑克森--迷宮戰場

          我們都曾經有過偶像,曾經有過對偶像幻滅的感覺,不管崇拜的原因是什麼,對象是什麼,崩塌的感覺就像世界毀滅,曾經以為的理所當然全都不見了,支持我們繼續往前走的力量不見了,於是開始質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年輕人常常遇到的困境。 我們常常崇拜別人,小的時候崇拜父親,因為他又高又壯,可以支撐天地。長大了崇拜歌星、崇拜作家、崇拜一切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就像泰森崇拜布萊爾斯,安娜貝斯崇拜代達羅斯,格羅佛崇拜野地之王潘。因為這些偶像的傳說,對我們來說,有值得崇拜和追隨的價值,所以很容易把某種不切實際的期待投射在他們身上,忘記他們其實也是普通人,直到瞭解他們也有軟弱的一面,也有做不到的事情,心裡的偶像便崩壞了。 因為我的生活很糟,所以期望神來幫助我;因為我做不到,我害怕,所以期望我的偶像可以為我達到,他一無所懼。 我很喜歡作者在這一本書寫出了這個概念,可以讓年輕人去思考: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在別人身上,這樣對嗎? 這一本書的環保概念也非常的棒。 當所有人到了格律翁的牧場,看到很多動物被關在狹小的空間,被逼著做經濟貢獻,格律翁不在乎動物的生活環境和生存權。 波西跟水精靈談判的過程,也非常有趣,顯示出波西和以往的混血英雄都不一樣,這樣的新思維,是目前環保的趨勢,因此教師在共讀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蒐集相關的資料,延伸閱讀。 最後,我覺得能討論的,就是安娜貝斯對謎題的看法。那讓我想到電視上的益智節目,還有我們的考試題目。 這種謎題,不過就是背誦和記憶。 當然,有些基本常識熟悉以後,可以幫助我們運算思考(如背誦九九乘法表),但尺度該如何拿捏? 背誦之外,學生學習該怎麼思考、學會批判? 前者是思考的基礎,後者卻是讓一個人與眾不同的原因。 【迷宮戰場】內容摘錄 p.184  「嘿,」我說:「我只是想請問......」 「我知道你是誰,」她說,「我也知道你想做什麼。告訴你,答案是『不行』!我不會讓我的河再去清理那個骯髒的馬廄。」 「可是......」 「噢,海小子,你省省吧。你們海神這一型的總是認為自己比小小的河偉大,不是嗎?告訴妳,我這個水精靈可不會因為你爸爸是波塞頓就聽你的。先生,這裡是淡水的世界。最後一個要求我答應他這麼做的人—順便提一下,他比你帥多了—他說服了我,這是我有生以來犯下最大的錯誤!你能想像那堆馬...

[班級共讀]波西傑克森--泰坦魔咒

  你有沒有跟兄弟姊妹永遠不對盤?尤其是那種比你優秀、或跟你一樣優秀的兄弟姊妹。   波西是三大神的孩子,大預言中指出,會有一個混血人改變世界。因為三大神(宙斯、波塞頓和黑帝斯)的力量比較強,所以他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約定了不再有混血子女。率先違規的是宙斯,祂的女兒泰麗雅被怪獸圍攻,為了救夥伴而死,宙斯將她變成一棵松樹,立在混血營外來守護混血營。 然而,事情有了轉機,泰麗雅因為魔法的力量而重生了。波西不再是獨一無二的那一個,不再是眾人矚目的焦點。泰麗雅的戰鬥經驗比他豐富,泰麗雅的戰鬥技巧比他好,泰麗雅跟他一樣有著倔強的脾氣。 看波西跟泰麗雅的互動,我常常會想到那些同樣優秀的人,因為共通點惺惺相惜,卻又彼此競逐,就像棋靈王的進藤光跟塔矢亮,要有對手才能下出一盤好棋,那個意義是一樣的。   這一集失蹤了兩個人,一個是安娜貝斯,一個是女神阿蒂蜜斯(阿波羅的雙胞胎妹妹,童真女神、月亮女神)。 親人是什麼呢? 親人大概就是那種你每次都被他們氣到想跟他們斷絕關係,但是看到他們被欺負,卻還是忍不住第一個站出來罵人,因為除了我以外,誰都不能欺負他們! 就算是宙斯明令天神不能幫助混血英雄完成任務,阿波羅還是化身幫了波西,安娜貝斯的母親雅典娜,也是一樣。 可是相對之下,對照碧安卡自私的加入獵女隊,留下弟弟獨自在混血營,從故事脈絡中,我們又可以發現親人的行為會給我們帶來壓力,讓我們想逃離。   獵女隊也是一件很有趣,很能夠拿來討論的事。女生大多經歷過「我永遠不想理那些臭男生,我要一個人好好生活」那樣的階段。在女校時常可以看到中性的女生,因為國高中是青少年在發展自我認同的重要階段。 這是一個有趣的議題。如果現實生活中有獵女隊,應該會有蠻多女生想加入的吧!   最後,我想討論的就是「自私」了。故事裡面提到,混血英雄鐵修斯、海克力士都曾自私的利用過人,傷害過人。 天神在奧林帕斯山的王座廳,也討論要不要先下手為強,殺了泰麗雅、波西和奧菲歐陶若斯(一種類似唐僧肉作用的怪物)。 我們可不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無辜的人?那樣是對的嘛? 這不僅僅是道德的討論,而是事到臨頭的時候,能不能做到的問題了。 color:#444444;">   【泰坦魔咒】內容摘錄 p.135 我站在這一方海水噴泉池前,一...

[班級共讀]波西傑克森--妖魔之海

    你有沒有討厭過你的兄弟姊妹,曾經因為他們做的蠢事,覺得很丟臉? 波西在混血營的第二年,他有了一個兄弟,這個兄弟是父親波塞頓跟精靈生的,是一個獨眼巨人 — 泰森。 作者在描寫波西心裡的彆扭時,完全就是青少年的困窘。原本波西跟泰森的感情不錯,但是在波塞頓認了泰森以後,波西成了眾人笑話的對象,於是波西對這個弟弟就有點怨言。然而,泰森還是很喜歡波西。 這一段讓我想到手足之間的緊繃關係。一般的手足都還會爭吵,如果我們擁有的是一個有障礙的手足,在成長過程中,會面對什麼樣的問題?同儕或多或少的恥笑,照顧手足的壓力,父母的期望 ……   在這一本書中,作者還討論到父母跟孩子的關係。 天神不常回應混血孩子的要求,祂們被要求不得介入孩子的生命,即使孩子需要幫助。天神也不常給孩子鼓勵,祂們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很少。 因為這樣的關係,混血人常常會懷疑父母真的愛自己嗎?我明明做得不錯,為什麼一句話都沒有?延伸到最後,就像安娜貝斯說的,孩子們不禁會想:「我可不可以打敗父母,做得更好?」或是做出一些激烈的事,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路克,就是這樣的例子。   這一套書有趣的地方,還在於作者用的思考模式非常 KUSO 。奧林帕斯山的地點,冥府的入口都還是小 Case ,尤其是海中張開大嘴,要把船隻吞進肚子的女妖,竟然裝了牙齒矯正器!書中常常可以見到作者這種惡趣味,非常合年輕人的胃口。 color:#444444;">   【妖魔之海】內容摘錄 p.139 「嗯,」我說:「荷米斯天神,我的意思是說,真的很謝謝你的好意,但是你可以把這些禮物全部都拿回去。路克已經沒救了,即使我找得到他 …… 他曾經對我說,他想把奧林帕斯山的石頭一塊一塊全部摧毀殆盡。他背叛了所有的朋友,而他 …… 他又特別恨你。」 荷米斯凝視著天上的星星。「我親愛的孩子,如果說這千百萬年來我學到了什麼教訓,那就是絕對不可以拋棄你的家人,不管他們如何逼迫你都一樣。那跟他們恨不恨你、讓你有多難堪,或者是完全不感激你發明了網際網路一點關係都沒有 …… 」   p.247 我皺起眉頭。「旺什麼 …… 妳是說拜拜的時候用的那個嗎?」 她翻了個白眼。「拜託,海藻腦袋,那是旺旺仙貝啦。妄自尊大比較不好。」 「什麼東西比旺旺仙貝不好?」 「波西,妄自尊大指的...

重質還是重量?我們的閱讀教育欠缺了什麼?

日前,李家同教授在苗栗的演講,公開警告小學生戒掉漫畫,批評達文西密碼這本小說很爛。李教授的言論,引起了許多討論。筆者未聽過李教授的演講,但多年前拜讀過李教授批評達文西密碼的文章,李教授批評這本書的原因,乃是因為書中主要假設:錫安會保護基督的血脈。耶穌出生於兩千年前,錫安會若是負責保護基督血脈,家族開枝散葉之後是否能面面俱到?如果只保護長子一脈,若是某一代不幸夭折,錫安會該如何找到其他的基督血脈,繼續守護?這個邏輯上的問題,讓我覺得很有趣,卻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評價,畢竟這本書的趣味不在這個邏輯上,小說是虛構的,但藉由小說對基督教聖經故事的思辨,是這本書閱讀的樂趣所在。 至於李教授提倡大量閱讀,警告小學生戒掉漫畫,我個人認為這兩件事不應該擺在一起談。 漫畫的文字幾乎都是對話式,旁白背景都用畫面和分鏡取代。如果看一篇童話故事或是一本小說,作者必須用文字先把背景架構起來,讀者必須讀懂文字,瞭解了故事背景,然後才能進入對話之中。相較之下,漫畫的文字少,有畫面輔助,自然容易閱讀。 在吸引學生喜歡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們常喜歡用繪本,其實也是相同的道理。只要教師引導得宜,閱讀課採用漫畫當作讀本,有何不可呢?重要的是教師能不能在閱讀課上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主動找尋相關資料,養成讀書的習慣。 漫畫本身不是壞的,李教授希望學生能多讀「文字較多的書籍」,這點我是同意的,但是戒除看漫畫的習慣,就能讓學生轉而看文字較多的書,這倒不是必然相關的兩件事。   至於李教授和許多學者提倡的大量閱讀,筆者以自身在國小任教數年的經驗,提出一點淺見。 我們的語文教育在國小中低年級,重視識字教學,低年級以下的閱讀課程通常以文字較少的繪本為主,中年級以上開始鼓勵閱讀故事書、小說、科普書籍 …… 等。教師們要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就是發下學習單給學生寫,國小頒發的閱讀小博士,通常都是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卻不是「精緻」閱讀。所以常常會看見投機的學生,明明是中高年級,為了賺取點數得到獎勵,還是去讀一些簡單繪本,隨意寫了心得交差。 我們必須思考中年級以上的閱讀課,是不是需要改變方式?大量閱讀是重要的,然而在教師沒有指導學生閱讀方法之前,只重視量的閱讀會讓許多語文能力較弱的學生打壞了閱讀胃口。光是那堆積如山的閱讀心得,就足夠叫人卻步了。 父母常抱怨孩子的語文程度不佳,教師常抱怨學生寫出火星文。但在國語文教學時數縮減...

[班級共讀]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

        波西傑克森,這是一套很美國的書。 融合美國現今的社會問題(單親離婚、校園霸凌、環保問題),輔以美式風格的英雄主義。 很多人看這一套書的時候,會把它拿來跟哈利波特做比較。哈利波特是說一個魔法的故事,波西傑克森說的是一個有關希臘眾神的混血人故事;哈利波特的故事地點在霍格華茲魔法學校,波西傑克森的故事地點在一個夏令營—混血營。 兩個故事很像,不是嗎? 但是看完這一整套故事,我會推薦教師們在國小高年級或是國中的閱讀課採用這一套波西傑克森,而非哈利波特。 我個人很喜歡哈利波特。綜觀七本哈利波特,故事很精彩,想像力很豐富,但是不得不說JK羅琳因為故事架構太龐大,寫到後來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青少年讀物。每一本書的主軸已經偏向戲劇性,而非教育性了。 這讓我想到,大學的戲劇老師曾經說過:任何東西,一旦沾上了教育,就一定無趣起來。譬如戲劇來說,一個學教育的人,在學生看完一齣戲劇後,一定會問的問題就是『你在這個故事裡面學到了什麼』? 教育分析已經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思維,於是僵化了我們的教學。 這本書的作者Rick Riordan曾經擔任過十五年的中學教師,所以這一套書的教育意味很濃(尤其是特殊教育),每一本的故事主軸都可以拿來跟中學生討論,包含親子關係、人際關係、環保問題、手足問題、愛情問題……。 【神火之賊】內容摘錄 p.106  「是嗎?」她挑起一邊的眉毛說:「我敢打賭,你換過一間又一間的學校,而且還被很多學校開除過。」 「你怎麼會……」 「你被診斷出有閱讀障礙,可能還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真想把我一臉糗相吞下肚。「這些事又有什麼關係?」 「將這些事情兜在一起,就是一個明顯的徵兆。當你閱讀的時候,書頁上的字母在飄動,對吧?那是因為你的腦袋被古希臘文緊緊的綁住了。至於你的過動症嘛,你很好動,不能好好坐在教室裡,那其實是你戰鬥力的本能反應,這在真正的戰鬥中會讓你存活下來。你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知道太多,不是因為知道太少。此外,你的感官能力也比普通人好。當然,很多老師會想用藥物治療你,但他們大部分都是怪物,而且不想讓你知道他們是誰。」 p.211 「野地之神在兩千年前消失了。」格羅佛告訴我:「有一個離開伊芙索斯海岸的水手聽到一個悲慘的聲音從海岸傳來:『告訴他們偉大的天神潘已經死去!』人類相信了這個消息。自此之後,人類侵佔...

讀書筆記--//著魔//不眠的紅月//聖惡女//

照時間順序來紀錄一下感想。   [ 著魔 ]— 土屋隆夫     這一本還算有趣,有趣的地方在於猜作案手法 — 那個幽靈怎麼來的?     故事的內容大致是說,在某一個城鎮,一年之內發生了三起幽靈犯罪案件,第一、二起只是傷人案件,第三起才是殺人案件。     由於很早就猜到兇手,和兇手如何製造不在場證明,所以這一本書我看得不是很耐煩。加上犯案動機實在太弱了,後面讓我覺得好虛。       [ 不眠的紅月 ]— 傑佛遜˙迪佛     這一本書讓我看得很亂。     其實迪佛寫作,已經有一定的手法。尤其我很愛看他的書,所以很多時候都已經猜到他要怎麼玩。(這是忠實讀者的悲哀嘛?哈哈!)     這一本書從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逃出病院,意圖到小鎮去找一個女人報復說起,惡劣的暴風雨,加上追蹤的警探、想救該名病患的醫師、想獲取賞金的私家偵探、女人憤怒的丈夫,四隊人馬緊追在精神病患身後。     書看到一半,就知道答案是什麼。不過因為作者要營造精神病患的混亂思緒,所以敘述有點亂,亂到我頭好痛。哈!     [ 聖惡女 ]— 土屋隆夫 p.466 俗話說得好, 謠言七十五天就過了 ,總有一天,這件事將從人們的記憶裡淡去,再也沒有人會想起這世界上曾經有一個名叫星川美緒的女人。 日本的俗語,常常讓我覺得很妙阿! 75 天,為什麼是這個數字?       這本書有一大半在敘述星川美緒這個有副乳的女人,然後講述她的迷信 — 有副乳的女人會替男人招來不幸。     看得我很想砸書。     尤其是那個初戀情人和養父兩個情節,已經逼近我對這個作者的底線了(我本來非常喜歡他的。)     明明是強暴,還能講成男人其實是情不自禁,嗯哼!非~常~好~!       我唯一能說服自己的是:日本國情跟我們不同,尤其土屋爺爺已經 90 歲高齡,對男女關係本來就是老一派的思...

讀「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

     暑假修了一堂課,老師給了一篇很不錯的文章,是金耀基在 1980 年發表的「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整理文章中幾個論點。 1.        在傳統中國社會裡,王法、天理與人情是三者並列的,這是規範人之行為三個環節。人情是人「應有」的情感,做人的基本需求,凡人總需要有人情。在中國社會,無人情、不近人情便是一大壞事。        2.   梁漱溟指出,儒家社會理論的特色就是它不從社會本位,或是個人本位出發,而是從人與人之關係著眼。中國之倫理,看的是此一人與彼一人之互相關係,不把重點固定放在任何一方,而從乎其關係,彼此交換。倫理本位者,關係本位也。(所以談論很多事情的道理,必須從這兩人的關係開始。) 3.       儒家理論重人際關係,重「交換」,這種交換之道主要得看是否合乎「人情」。而忠恕之道則是這種理念的體現。 4.       中國社會要有關係,必須有 交換行為 ,這種交換行為是由三種概念組合而成: 施、受、報 。報的觀念是中國社會關係的基礎,我們要求一個人「施恩不望報」,而「受人點滴湧泉以報」。中國社會以聖人的標準要求施者,施了恩不要去奢求別人報償,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施。以普通人的標準去要求受者,要他們一定要 報 ,這樣心裡才不會有負擔。這種關係構成了中國社會的人際關係。 5.       中國社會的倫理關係是以家族為中心,與西方倫理不同。以「家」為中心,而自家人的範圍是可大可小的。 <-- 小朋友說的:妳跟我一國,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6.       中國社會有兩種關係,一個就是上面所述的「人倫」,兩人之間有關係的。另外一種就是沒有特殊關係的,這種人際關係就必須用「施、受、報」這樣的關係來維持。 7.       延續第四點,中國社會關係要求受恩必報,因為受恩就在人情上有了虧累,欠了 人情債 。而要還人情債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報別人更多的人情。(文中有列舉幾種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