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拜訪米勒--愉快篇

拜訪米勒愉快篇


    從去年知道米勒的畫即將來台展出,我就不斷關心畫展的相關訊息。



    在米勒的畫中,我最喜歡的是「拾穗」,喜歡畫面傳達出的平靜。有時候藝術就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我連畫的背景、要表達的意念是什麼,都很不清楚的年代,就把這一幅畫記在心裡;等到終於瞭解了畫的主題和背景,才若有所悟,我為何會喜歡這一幅畫。



 



 2-16

拾穗,1857

油彩、帆布

83.55 x 110 cm

Des glaneuses ou Les glaneuses, 1857

huile sur toile

RF 592










































 







《拾穗》收藏的曲折歷程和《晚禱》有密切的關聯:《晚禱》在1889年由於法方籌資不足而被美國人捷足先「購」並運往大西洋彼岸,引起法國輿論界很大的騷動。法國著名的香檳酒窖擁有人龐茉莉(Pommery)夫人因此決定購買《拾穗》並捐贈給羅浮宮。1889928, 龐茉莉 夫人在寫給美術司長的信中說:「由於我們未能將米勒的《晚禱》買給羅浮宮,我剛剛為羅浮宮買下了《拾穗》。我已經向畢修福森(Bischoffsen)先生發出了正式允諾,我會在遺囑中列入這項捐贈。在《晚禱》被送往美國的時候,我看到您有多麼傷心;我想您聽到現在這個消息應該會很高興。」 龐茉莉 夫人在1890319逝世,同年5月《拾穗》就正式成為羅浮宮的館藏。






《拾穗》是米勒十年觀察與研究的成果。呈現三個農村婦女,在收割之後的麥田裡撿拾遺落的麥穗。較年輕的兩位彎著腰朝向麥稈七零八落的灰土地,雙眼緊盯地面,忙著撿拾落穗並隨手扔進兜在腰際的圍裙裡。最年長的婦女微微俯身,手中拿著一把細枝。背景可見遠方的田裡仍在繼續收割,成綑成堆的麥綑、麥垛,一輛大板車和成群的農場工人構成一幅明亮歡愉的熱鬧景象,與三個拾穗女的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在畫面右側,騎馬的管理員正在監督收成的進度。更遠處可以看到村莊的屋宇。米勒的用意並不在於說故事。進步主義的藝評家卡士坦尼亞里(Castagnary)寫道:「這是一幅很美、很簡單的藝術品。作者無意做任何宣示。儘管畫面所繪的確尖銳,但卻超乎於擁護任何立場的激情,以不造假也不誇張的方式再現大自然真實、偉大的篇章,殊堪與荷馬、魏吉爾的史詩相媲美。」將米勒與希臘、羅馬時代的大詩人相提並論,並不為過。許多人都在這三個拾穗女的身上看到了雅典巴特農神殿雕像的影子。吃苦耐勞的生活賦予她們雕像般沉重的身軀,長年的操勞使肢體越來越沉重,習慣於彎腰工作之後,腰桿就難以伸直了。







亞布(Edmond About)形容她們「足履木鞋,追隨著米開朗基羅和勒敘厄(Le Sueur)的腳步。」三個婦女分別裹著藍、紅、黃三種美麗原色的頭巾,相貌特徵幾乎全被遮蓋了。她們是沒有面孔的無名氏,她們只是拾穗者。米勒將這幅畫取名為「Des Glaneuses」,用不定冠詞「Des」來表示畫中人物並不特指某些拾穗者,意味著畫中情景具有「放諸四海皆準」的代表性。這樣的畫面難免會喚起人們對農村社會問題的關心,尤其在布利(Brie)地區盛產小麥的大農場,經常可以看到在地主、工人的身邊,苟活著被社會體系排除在外的人(例如這些三餐不繼的拾穗女)。保守主義者批評他畫的是「衣不蔽體的稻草人」,顯示布爾喬亞階級對於法國大革命的恐懼,深怕窮人再度揭竿而起。而非對米勒的純畫家立場的恐懼。無論如何,《拾穗》在1857年的沙龍首次展出即備受矚目,受歡迎的程度與日俱增,與《晚禱》不分軒輊。










    站在「拾穗」面前,雖然前面有一片黑壓壓的人頭,但是我還是煽情的覺得眼眶發熱。






    好美的一幅畫。






    看過了太多複製畫,卻沒想到原畫用色其實較為明亮,那種悲情的味道去除不少。






    知道米勒在畫「拾穗」的時候,其實三餐不繼,孩子們和家人都在挨餓,有一頓沒一頓的。可是畫面裡面那不亢不卑的拾穗者,靜靜的站在哪裡,就讓我覺得時光靜止了,感動在流轉著。






    「拾穗」的背景,是聖經的故事。舊約聖經‧利未記第19章,耶和華對摩西說:「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祂又說:「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同樣章節中,相關的句子很多,就是勸人要悲憫弱者。





    我一直很不喜歡現今台灣社會的氣氛。






    台灣人很善良,沒錯。只要有關弱勢族群的社會新聞出現,捐款就會到很誇張的地步。






    但是,那是有媒體去報導。






    那些不要人報導的弱勢族群呢?那些在生活中,彎腰拾穗,為生活汲汲營營,靠自己的力量賺取應得報酬的人呢?






    我的意思不是譴責新聞報導的弱勢族群,而是希望有更多人去關心一個整體的弱勢現象,去改善,而非報導一個幫一個。用政府、企業的力量去幫助(例如補助,或是經濟整體提昇);用個人、基金會的力量去協助(例如坊間的基金會、李家同教授)。






    我不喜歡現在社會這種:「會叫的孩子,才有糖吃」的氛圍。這種扭曲的社會現象。不管是對富人孩子、對窮人孩子,都是不佳的社會示範。





    「拾穗」訴說的,就是這樣的故事不需要盲目同情我、可憐我,給我一條路,我可以自己養活自己。



 



    太嚴肅了!


    真糟糕!^___^



 



    這一次畫展,除了人多到淹沒之外,我還看到很多幅以前沒注意到,現在才發現,喜歡得不得了的畫作。






    米勒的「牧羊女與羊群」(就是俗稱大牧羊女的畫作)、特華雍的「獵場看守人與他的獵犬」、「抓背的母牛」、波納的「尼韋內的耕作,第一次翻土」,最後是杭特的「農婦」。






    大牧羊女寧靜祥和,獵犬、母牛和翻土這三幅畫,把動物的神情和動作,畫得栩栩如生,太神奇了!而農婦呢,她的背太美了,旁邊的麥穗和罌粟花讓整幅圖有種貴氣阿!





    而布荷東那一幅「拾穗者之歸」,雖然氣勢真的很讚,但是就社會背景來論,總覺得有點矯情,不是很喜歡。



 



    請大家一定要找個時間去看看,雖然人真的太多了,但是能看到原畫,還是大滿足阿!





-----


推薦閱讀


1.驚艷米勒--田園之美<官方網頁>




2.雄獅美術部落格--「拾穗」米勒的田園情懷與溫柔詩






3.糖鐵方塊部落格





4. ◆NoMuzikNo:zilchide◆部落格







 

留言

  1. 我上個月也去看了

    拾穗很棒

    但我最愛的是 晚禱



    跟你一樣

    聽著耳機中富有磁性聲音的導覽

    眼眶也不禁溢滿淚水

    身邊黑壓壓的人彷若無物

    總之 非常感動能看到這樣一幅有感覺的畫作

    回覆刪除
  2. 很認同蒲公英所述說的:「社會這種會叫的孩子,才有糖吃」的氛圍。

    每次看到一些關於弱勢家庭的報導,每每大眾只是用人性最膚淺的方式

    協助了他們,可是真想問"幫得了一時,幫得了一世"嗎?



    哈哈~~我回應得太嚴肅啦~~我還是別想太多..

    回覆刪除
  3. 看到拾穗 其實不由聯想到台灣的農村



    老阿公阿嬷耕作的樣子



    溫情跟善良一直都是台灣人的性情



    可是也許因為這種樂天知命的精神



    很容易消失在吵吵鬧鬧的新聞節目裡



    被其他辛辣的新聞給掩蓋



    其實吵的人只是愛吃糖



    須不須要糖就...不知道啦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文教學】國二上-田園之秋選/詞彙

田園之秋選  作者:陳冠學 【課文】    九月七日         摘了一整天的番薯蒂。         下午大雨滂沱,霹靂環起,若非蕃薯田在家屋邊,近在咫尺,真要走避不及。低著頭一心一意要把蕃薯蒂趕快摘完,霎時間,天昏地暗,抬頭一看,黑壓壓的,滿天烏雲,盤旋著,自上而下,直要捲到地面。這種情況,在荒野中遇到幾回。只覺滿天無數黑怪,張牙舞爪,盡向地面攫來。四顧無人,又全無遮蔽,大野中,孤伶伶的一個人,不由膽破魂奪。大自然有時很像戲劇,向今天這種大西北雨的序幕前奏,可名為惡魔與妖巫之出世。正當人們籠罩在這樣恐怖的景象中,膽已破魂已奪之際,接著便是閃電纏身,霹靂壓頂,在荒野中的人,此時沒有一個不是被震懾得氣脫萎頓,匍匐不能起的。好在再接著便是大雨滂沱,再看不見滿天張牙舞爪的黑怪,而閃電與霹靂仍肆虐不已,卻多少為雨勢所遮掩,於是匍匐在地的失魂者,便在雨水的不斷澆淋下,漸漸地蘇醒,而閃光與雷聲也愈來愈遠,轉眼雨過天青,太陽又探出了雲端,樹葉上、草上閃爍著無邊亮晶晶的水珠,一場大西北雨便這樣過去了。你說這是戲劇不是戲劇?         因為是在家屋附近,又為了趕工,直待到閃電與霹靂左右夾擊,前後合攻,我才逃進屋裡。遇到這樣氣勢萬鈞的大西北雨前奏,誰也不能逞英雄,因為此時在天地之間除了它是英雄之外,不准有第二個人是英雄。此時它是無敵的大主宰,任何人都不能不懾服。牛群在原野上狂奔,羊群在哀哀慘叫,樹木在盡力縮矮,那個敢把手舉得最高,頭伸得最長,定立時被劈殺。         一場為時一小時的大西北雨,到底下了幾公釐的水,雖然沒做過實驗,只覺好像天上的水壩在洩洪似的,是整個倒下來的。每一雨粒,大概最小還有姆指大,像這樣大的雨粒,竹葉笠是要被打穿的,沒有蓑衣遮蔽,一定被打得遍體發紅。但是本地原是山洪沖積成的沙石層,滲水極快,無論多大多長久的雨,縱使雨中行潦川流,雨一停,便全部滲入地下,登時又見灰白色的石灰地質,乾淨清爽,出得門來,走在堅硬的庭面路上,一點兒也不沾泥帶水;這是我酷愛這一帶旱地,而不喜歡外邊水田田莊的理由。         終於雷聲愈來愈遠,電光只在遙遙的天邊橫掃。太陽又出來了,一片清新的空氣、鮮潔的色彩,彷彿聽見了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第四樂章牧羊人之歌。 1.課文分析資料: 字距範圍 總字數 (C)

[國文教學]畫的哀傷

2020/12/31最後一堂課-畫的哀傷 週二第一堂課,讓學生分段自行閱讀,圈出生難詞,彼此分享用詞彙策略猜測意義。然後解析岡本、志村、作者(其實這篇是第一人稱,所以岡本就是作者,但學障孩子們通常會認為是三個不同的人,所以得先討論故事中人物)的關係,並引導學生發表想法且用文本意義來佐證。 接著週三我出門開會,同事幫我代課,用6W法分析故事發生的時間,也解析課文中的兩個事件--學生畫展和河邊的寫生,分析主角的行動、衝突、結果。 同事說,學生們很妙,竟然找出這個故事並不是發生在中學時期,其證據是:文章後面有寫,岡本到城裡念中學,而志村輟學。表示這件事(故事主軸)並不是中學時期發生的。 週四,我們接著把第二個事件的行動--衝突討論出來。 學生知道,岡本的“行動”是去買粉彩筆,衝到河邊要畫圖,卻發現志村早就在河邊畫畫了。他原先要畫風景,最後決定要畫志村。 然後我問三個學生:為什麼岡本要去買粉彩筆? 學生很快答出:因為他嫉妒志村,想要開始學粉彩畫。 接著我再問:那麼為什麼他選擇要畫志村呢?他明明可以畫山、畫水、畫天空啊? A生說:因為志村已經在畫風景和水車了,他不想跟志村一樣,這樣子會比不過他。 B生說:因為學生畫展時,志村畫的是哥倫布肖像畫,岡本想要跟志村比,只能畫肖像。 C生說:因為眼前的風景很美,志村的表情很寧靜,他才想畫志村(她舉出課文內描述風景的段落)。 我蠻喜歡這三個答案的,各自都有各自的推論和看法,彼此又都不衝突。孩子們抓到了岡本想跟志村互別苗頭的微妙情緒,也看到了那個午後河邊的美景。 蠻好的共學經驗。

彰女的住宿生活(一)

最近看到一個節目,在show明星以前的稚氣模樣,找出了蔣偉文當初拍歐蕾「小阿姨」廣告的樣子。花花非常驚訝,更驚訝的是我竟然完全沒看過這一個名聞天下的廣告。 細聊,才知道這一個廣告風行的時間,剛好是我的高中時期。 我高一下就住校了,剛開始還是住舊的宿舍,沒多久搬到五層樓的新宿舍,我們算是第一批啟用新宿舍的學生。 住宿生活其實很無趣,但是年紀小小的我們,卻可以在其中找出萬般樂趣來。 五點下課,一直到七點晚自習前,我們有兩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可以更衣沐浴,可以看電視,也可以出去逛街。 然後七點一到,大家到各班教室報到,晚自習開始。 九點宿舍集合,教官點名,九點半回到宿舍繼續自習,一直到熄燈時間。 這樣的規律、無干擾的生活,成了當初我考大學的助力。生命中似乎只有「怎麼偷偷在熄燈時間,跑出來多背一點單字,而且不讓教官發現」這樣的困擾。 彰女的宿舍乾淨而清爽,一個寢室住六個人,宿舍內備有一個廁所。當初每天早上我們都要晨檢,寢室內務比照軍中制度,雖然沒要求要折豆腐乾,但是被褥整齊乾淨、桌上不准有私人物品,是最基本的要求。 住宿生活影響我很大,在住宿之前,我也是一個電視兒童。從彰女住宿之後,我其實不太愛看電視,遇到不好看的節目,我不會拼命轉台,而是直接關掉。之後在外地教書四年,有三年時間我是壓根不碰電視,那真的節省了很多時間。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宿舍餐廳開始營業。所以所有的住宿生都要在餐廳解決三餐,以往還可以賴床一下子,開伙之後,每一個人都要準時到餐廳報到—吃早餐。連中餐、晚餐都是。 當時年紀小,不懂得抗議什麼的,而且廚工媽媽其實煮的相當好吃。所以我很樂意從教室長途跋涉到地下餐廳,跟其他七個人併桌吃飯。偶爾,廚工媽媽心情好,把前幾天的剩飯炒成蛋炒飯端出來,很多同學搶阿,常常讓我覺得好玩。 離開電視、掌握自己生活的步調;合桌吃飯,照顧同桌的同學,保持良好的餐桌禮儀;和室友和睦相處,培養很深厚的感情。 這些東西,是我那幾年印象深刻,且內化、深植於生命中的教育。 PS:至於鬼故事和趣事什麼的,留待下次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