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期刊文章
在教育版談問題,經常會出現劃分理論與實務的言論。其實在別的領域也有,只是我覺得教育版上的老師特別有此傾向。
在與學生閒談時,他們也會有"在師範院校講的是理論,出去面對的是實務"這樣的看法;研究生談研究題目的時候,也會分"我是做實驗的,他是搞理論的"。
我給他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F=ma是理論式還是經驗式? (在各領域中類似這樣的式子很多很多,只是絕大多數沒有牛頓這麼有名罷了!) 最近和一個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生談到他的論文內容,又碰到這樣的問題。
他講了幾個實務上的困難, 我一步步逼問他困難的各個細節所在,後來他終於領悟到理論與實務的關係,兩者根本沒有任何不對路的地方。
最後我告訴他,天下只有一樣東西談得上是"理論",就是數學。 這個周末看了一本很棒的書<<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描述西維吉尼亞一個煤礦小鎮的一所高中裡的幾個學生研究火箭的事情。我決定要選這本書給我的導生,雖然對大學生來說好像晚了幾年。譯者為了翻譯該書,還特別去看了改編的電影,所以我想看過電影的人仍然可以看看這本書。
如果第一線的老師還死抱著劃分理論與實務的想法,怪罪大學沒教他如何讓全班乖乖地掃地上課,沒教他如何把班上英文月考拼到全校第一,沒教他如何不體罰就能把四大天王變成模範生,他該想想究竟有沒有這樣的理論能解決他所面對的實務困境。
反思與感想
說真的,第一次看到這一篇文章,就想起我的在師院的一些老師。因為文中介紹的影片<<十月的天空>>,是當時老師極力推薦去看的,我看過同名的傳記,因此倍感親切……
關於這一篇文章,我看了以後有一種深深的感觸。
在還沒考過教師甄試以前,其實我也是屬於那些「理論和實務」分派的支持者,尤其覺得師院教的東西是一派(不一定是不好!),而我們當我們任教教職之後,又是一派。
但是當我考教師甄試的時候,而不得不將那些「理論」拿回來念熟,把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史、教育研究法拿回來好好死背活背,當我認真去念的時候,我才發現,其實師院老師不是沒有告訴你該如何去面對孩子,他早就跟你說了,只是你當時懂還是不懂。
或許會有人說,為什麼師院老師不明白講清楚這些理論「該怎麼用」?哪一個理論套在哪一種狀況,什麼狀況該怎麼解決?這樣說清楚講明白,那麼我們就不會不知道了阿!
可是我要說,當你面對你的孩子(以國小為例),你要教他怎麼背書?還是要教他讀書方法?你想要他考第一名,還是希望他學好做人處事的原則?教你怎麼處理是技巧,那些東西你學過理論之後會自行轉化。但是如果老師將自己的做人處事原則好好跟你講清楚,或是將自己的思想和你討論,訓練你的邏輯思維,那比你學好一百種一千種處理規則還有用。
因此,教育統計不一定用不到國小的教職裡面,人類學、哲學也不一定和你的生活沒關係,在我學過人類學之後,我會希望讓我教的孩子懂得尊重生命;在我學過哲學以後(尤其是兒童哲學),我會希望讓我的孩子能多用腦筋去思考問題;我會希望孩子更能有自己的思想邏輯與自己的觀念。
理論和實務並沒有衝突,一個國小老師要求專業知能,其實不一定是關於教育方面的科目,在師院裡多訓練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才不會在國小這個環境裡隨波逐流,當一個老師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教育是一種需要[人性]去烘焙的事業,很多東西是技巧,讓班級上軌道的技巧,而重要元素的是「心」、是「人性」、是「人文素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