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1最後一堂課-畫的哀傷
週二第一堂課,讓學生分段自行閱讀,圈出生難詞,彼此分享用詞彙策略猜測意義。然後解析岡本、志村、作者(其實這篇是第一人稱,所以岡本就是作者,但學障孩子們通常會認為是三個不同的人,所以得先討論故事中人物)的關係,並引導學生發表想法且用文本意義來佐證。
接著週三我出門開會,同事幫我代課,用6W法分析故事發生的時間,也解析課文中的兩個事件--學生畫展和河邊的寫生,分析主角的行動、衝突、結果。
同事說,學生們很妙,竟然找出這個故事並不是發生在中學時期,其證據是:文章後面有寫,岡本到城裡念中學,而志村輟學。表示這件事(故事主軸)並不是中學時期發生的。
週四,我們接著把第二個事件的行動--衝突討論出來。
學生知道,岡本的“行動”是去買粉彩筆,衝到河邊要畫圖,卻發現志村早就在河邊畫畫了。他原先要畫風景,最後決定要畫志村。
然後我問三個學生:為什麼岡本要去買粉彩筆?
學生很快答出:因為他嫉妒志村,想要開始學粉彩畫。
接著我再問:那麼為什麼他選擇要畫志村呢?他明明可以畫山、畫水、畫天空啊?
A生說:因為志村已經在畫風景和水車了,他不想跟志村一樣,這樣子會比不過他。
B生說:因為學生畫展時,志村畫的是哥倫布肖像畫,岡本想要跟志村比,只能畫肖像。
C生說:因為眼前的風景很美,志村的表情很寧靜,他才想畫志村(她舉出課文內描述風景的段落)。
我蠻喜歡這三個答案的,各自都有各自的推論和看法,彼此又都不衝突。孩子們抓到了岡本想跟志村互別苗頭的微妙情緒,也看到了那個午後河邊的美景。
蠻好的共學經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