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無障礙空間法規,似乎是97年才通過的,以一個行動自如的人來看這些無障礙空間,不太容易看出其中的眉角。
舉個例子來說,很多學校都有導盲磚,但是盲生或低視力的學生是可以靠著牆壁、扶手、花園圍籬這些我們生活常見的自然物品定位,像下圖中的導盲磚事實上不必要,因為對盲生來說可以靠著扶手定位。盲生需要導盲磚指引是在空曠場地,他們無法靠著自然環境(聲音、嗅覺、溫熱感覺等)定位,因此導盲磚才能發揮作用。
更不用說多數建築物的無障礙斜坡,幾乎都設計在必須繞遠路的地方,而不是最方便行走的地方,這種把無障礙空間「附加在原本空間設計上」的設計理念,而不是考量「全體居民如何進出比較方便」的理念,其實無形之中多花不少公帑,也代表社會上對無障礙空間的理念普遍認識不足。舉個例來說,上禮拜看到一個朋友在罵台中市西區美術園道商圈的無障礙斜坡,還說這一區的斜坡道都是這樣。我還蠻想問設計者在假掰什麼?炫耀自己的建築設計美感嗎?試想一個輪椅者在這裡如何轉圈?
無障礙空間的設計理念除了加入「為身障人士設想」的體貼之外,更應該注意「為全民使用設想」的體貼,但很可惜的是目前臺灣連第一點都不容易達成。設計一個體貼好用的無障礙斜坡,除了身障人士外,推娃娃車的爸媽、不方便行動的老人家都能使用,這才是「無障礙」真正的含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