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讀「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

    暑假修了一堂課,老師給了一篇很不錯的文章,是金耀基在1980年發表的「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整理文章中幾個論點。



1.      在傳統中國社會裡,王法、天理與人情是三者並列的,這是規範人之行為三個環節。人情是人「應有」的情感,做人的基本需求,凡人總需要有人情。在中國社會,無人情、不近人情便是一大壞事。

       2. 梁漱溟指出,儒家社會理論的特色就是它不從社會本位,或是個人本位出發,而是從人與人之關係著眼。中國之倫理,看的是此一人與彼一人之互相關係,不把重點固定放在任何一方,而從乎其關係,彼此交換。倫理本位者,關係本位也。(所以談論很多事情的道理,必須從這兩人的關係開始。)



3.     
儒家理論重人際關係,重「交換」,這種交換之道主要得看是否合乎「人情」。而忠恕之道則是這種理念的體現。



4.     
中國社會要有關係,必須有交換行為,這種交換行為是由三種概念組合而成:施、受、報。報的觀念是中國社會關係的基礎,我們要求一個人「施恩不望報」,而「受人點滴湧泉以報」。中國社會以聖人的標準要求施者,施了恩不要去奢求別人報償,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施。以普通人的標準去要求受者,要他們一定要,這樣心裡才不會有負擔。這種關係構成了中國社會的人際關係。



5.     
中國社會的倫理關係是以家族為中心,與西方倫理不同。以「家」為中心,而自家人的範圍是可大可小的。<--小朋友說的:妳跟我一國,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6.     
中國社會有兩種關係,一個就是上面所述的「人倫」,兩人之間有關係的。另外一種就是沒有特殊關係的,這種人際關係就必須用「施、受、報」這樣的關係來維持。



7.     
延續第四點,中國社會關係要求受恩必報,因為受恩就在人情上有了虧累,欠了人情債。而要還人情債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報別人更多的人情。(文中有列舉幾種辦法,這裡只摘錄一種。)



 



讀了這篇文章,忽然對於一些人際關係上的亂七八糟,狗屁倒灶的事,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其實不是討厭「報」、「人情」這些人際觀念,畢竟這些事情是從小滋養我們到大,現在還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有時候我們也會用這些價值觀去衡量一個人:「我為他付出這麼多心力,妳看看他是怎麼對我的?」



不過,這篇文章讓我想到幾個問題:哪些情況是妳一定得報?哪些情況是妳被人情逼得不得不報?能不能報得心甘情願,開心又快樂?而不是報得心不甘情不願,恨不得當初沒受過這些恩?



有時候,我會對老一輩的人有點怨言。尤其是那些倚老賣老的親戚,總是挾著人情,以為我們家裡沒大人了,所以可以為所欲為,指揮東指揮西。拿了一堆似是而非的「人情」枷鎖要套在我們身上,例如:禮金到人不到,這有多失禮阿……云云。



 



這又讓我想到上課時,老師補充了另外一點:中國社會因為重群體和諧,所以不允許「突出」。例如:鋒芒畢露這個成語,其實有貶意,中國社會是不希望一個人鋒芒畢露的,認為這樣會招來災禍,曖曖內含光才是君子之道。



也因為這樣的思想,讓中國的科學一直都不夠發達,民主也不夠深入。因為科學和民主制度,重獨立性,獨特性,強調的是獨立思考。



今天一個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的想法,卻因為跟自己的老師理念相背,他有沒有勇氣發表?在西方社會有亞里斯多德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但中國社會光是人情這一關就可以打死一票創意思考的學生。



而民主觀念也是,在街頭抗爭的小眾,常常被媒體認為是聚眾亂事。去一場活動遇到不公平的事,據理力爭的人,常常被認為是破壞和諧。也因此有更多的人選擇「忍下來」,因為不想承受那些目光。



這也是我們的社會倫理,是人情壓力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枷鎖。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去思索一些待人處事上面,哪些人情是必要的,哪些事情卻是不需要在意的?



還有,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個老師是不是下意識鼓勵了學生獨立思考,還是下意識認為學生不應該「鋒芒畢露」,所以去punish這些學生,減損了他們的獨特性?教室本來就是一個社會化的場所,如果我們想養成學生更獨立自主的想法和個性,也許應該從教師的想法先改變起


-- 




延伸閱讀:我的閱讀歷程


 

留言

  1. 學妹這段話讓我感觸良多--



    --



      一個老師是不是下意識鼓勵了學生獨立思考,還是下意識認為

    學生不應該「鋒芒畢露」,所以去punish這些學生,減損了他們的

    獨特性?教室本來就是一個社會化的場所,如果我們想養成學生更

    獨立自主的想法和個性,也許應該從教師的想法先改變起。



    --



      好比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一樣,教師期許(或被期許)能教

    出具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然而教師社群的生態對於「鋒芒畢露」的

    老師,尤其是年輕又有能力的一群,是否也具有包容乃至於樂見其發

    展的雅量呢?還是為了平衡自己在家長(社會評價)中的地位,壓抑

    教育現場中的「不同表現」?以致讓本來就趨於傳統保守的教育環境

    形同死水?



      你的分享,給了很多延伸思考的空間!謝謝。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文教學】國二上-田園之秋選/詞彙

田園之秋選  作者:陳冠學 【課文】    九月七日         摘了一整天的番薯蒂。         下午大雨滂沱,霹靂環起,若非蕃薯田在家屋邊,近在咫尺,真要走避不及。低著頭一心一意要把蕃薯蒂趕快摘完,霎時間,天昏地暗,抬頭一看,黑壓壓的,滿天烏雲,盤旋著,自上而下,直要捲到地面。這種情況,在荒野中遇到幾回。只覺滿天無數黑怪,張牙舞爪,盡向地面攫來。四顧無人,又全無遮蔽,大野中,孤伶伶的一個人,不由膽破魂奪。大自然有時很像戲劇,向今天這種大西北雨的序幕前奏,可名為惡魔與妖巫之出世。正當人們籠罩在這樣恐怖的景象中,膽已破魂已奪之際,接著便是閃電纏身,霹靂壓頂,在荒野中的人,此時沒有一個不是被震懾得氣脫萎頓,匍匐不能起的。好在再接著便是大雨滂沱,再看不見滿天張牙舞爪的黑怪,而閃電與霹靂仍肆虐不已,卻多少為雨勢所遮掩,於是匍匐在地的失魂者,便在雨水的不斷澆淋下,漸漸地蘇醒,而閃光與雷聲也愈來愈遠,轉眼雨過天青,太陽又探出了雲端,樹葉上、草上閃爍著無邊亮晶晶的水珠,一場大西北雨便這樣過去了。你說這是戲劇不是戲劇?         因為是在家屋附近,又為了趕工,直待到閃電與霹靂左右夾擊,前後合攻,我才逃進屋裡。遇到這樣氣勢萬鈞的大西北雨前奏,誰也不能逞英雄,因為此時在天地之間除了它是英雄之外,不准有第二個人是英雄。此時它是無敵的大主宰,任何人都不能不懾服。牛群在原野上狂奔,羊群在哀哀慘叫,樹木在盡力縮矮,那個敢把手舉得最高,頭伸得最長,定立時被劈殺。         一場為時一小時的大西北雨,到底下了幾公釐的水,雖然沒做過實驗,只覺好像天上的水壩在洩洪似的,是整個倒下來的。每一雨粒,大概最小還有姆指大,像這樣大的雨粒,竹葉笠是要被打穿的,沒有蓑衣遮蔽,一定被打得遍體發紅。但是本地原是山洪沖積成的沙石層,滲水極快,無論多大多長久的雨,縱使雨中行潦川流,雨一停,便全部滲入地下,登時又見灰白色的石灰地質,乾...

我的母校--彰化女中

    新年的時候,跟朋友聚會。D和K照例聊到一些麻辣的話題,由於內容屬於晚上十一點之後才能播出的尺度,在場D的朋友越聽越坐立不安,我連忙喊著要畫出限制級的座位區來。整個是一個好笑!     不過這幾年和朋友聊到這些關於「女人」的話題,我才深深發覺,我的高中教育給我多徹底的影響。     這樣說,似乎有點詭異,且聽我緩緩道來。     我讀的是女校,當時進入彰化女中,這所以升學為主的高中,本以為會像國中一樣,就是唸書、唸書、唸書,不過這卻是我腦海中唯一教學正常化的升學學校。高一、高二所有課程都正常教學,沒有什麼借不借課的問題,國中還有考不到幾分就打幾下的事情,在彰女裡,每學期安排的週考如果考不好,老師只有發表一下感言,那是我第一次感覺:考得不好是我自己的事情,唸書必須自我要求。     除此之外,最讓我激賞的,是藝能科目:軍訓護理、音樂、美術、和家政課。影響我很深的,應該就是軍訓和護理課吧!我不知道其他人高中的軍訓護理怎麼上的?不過我真的很愛當時的軍訓和護理課。     當初社會上出版了一本預言式的書籍:1995閏八月,內容是講到每逢閏八月的年度會發生許多歷史大事,於是作者預言該年大陸會攻打台灣,並將台灣收歸。加上當時大陸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鬧得台灣人心惶惶,一度還囤積米糧,預備戰爭。     我們軍訓教官整理了兩岸的軍備,並且精闢地講解兩岸的軍事重點是什麼?教官還很肯定地告訴我們:中共絕對不會武力犯台,因為他們要的是一個「經濟蓬勃發展的台灣」,一旦引起戰爭,台灣的經濟必然衰敗,就算取得了台灣,對於大陸而言,一點用也沒有……云云。     這一堂課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護理課呢,則是每年都讓我學習良多。每年護理老師都會外聘專任的老師,到校來教我們一些有關女性護理的問題。     高一是內衣和女性護理,高二是衛生棉、衛生棉條的使用和衛生保健,高三則是化妝品的使用。在那之前,幾乎沒有老師會跟我們聊到這方面的話題,也或許當時的民風就是如此,這些話題是禁忌。     除了這些課之外,也許是女校的關係,所有的老師上課上到累了,總會開始跟我們哈拉。哈拉的話題從文學到國家大事、從做人處事到以後嫁人選老公的要點、從預防性騷擾到懷孕的恐怖情形,老師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回到最先的話題,為啥我會有這種感觸呢?     當天我們聊到女性陰道事實上只有前面三公分有感覺,後面完...

彰女的住宿生活(一)

最近看到一個節目,在show明星以前的稚氣模樣,找出了蔣偉文當初拍歐蕾「小阿姨」廣告的樣子。花花非常驚訝,更驚訝的是我竟然完全沒看過這一個名聞天下的廣告。 細聊,才知道這一個廣告風行的時間,剛好是我的高中時期。 我高一下就住校了,剛開始還是住舊的宿舍,沒多久搬到五層樓的新宿舍,我們算是第一批啟用新宿舍的學生。 住宿生活其實很無趣,但是年紀小小的我們,卻可以在其中找出萬般樂趣來。 五點下課,一直到七點晚自習前,我們有兩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可以更衣沐浴,可以看電視,也可以出去逛街。 然後七點一到,大家到各班教室報到,晚自習開始。 九點宿舍集合,教官點名,九點半回到宿舍繼續自習,一直到熄燈時間。 這樣的規律、無干擾的生活,成了當初我考大學的助力。生命中似乎只有「怎麼偷偷在熄燈時間,跑出來多背一點單字,而且不讓教官發現」這樣的困擾。 彰女的宿舍乾淨而清爽,一個寢室住六個人,宿舍內備有一個廁所。當初每天早上我們都要晨檢,寢室內務比照軍中制度,雖然沒要求要折豆腐乾,但是被褥整齊乾淨、桌上不准有私人物品,是最基本的要求。 住宿生活影響我很大,在住宿之前,我也是一個電視兒童。從彰女住宿之後,我其實不太愛看電視,遇到不好看的節目,我不會拼命轉台,而是直接關掉。之後在外地教書四年,有三年時間我是壓根不碰電視,那真的節省了很多時間。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宿舍餐廳開始營業。所以所有的住宿生都要在餐廳解決三餐,以往還可以賴床一下子,開伙之後,每一個人都要準時到餐廳報到—吃早餐。連中餐、晚餐都是。 當時年紀小,不懂得抗議什麼的,而且廚工媽媽其實煮的相當好吃。所以我很樂意從教室長途跋涉到地下餐廳,跟其他七個人併桌吃飯。偶爾,廚工媽媽心情好,把前幾天的剩飯炒成蛋炒飯端出來,很多同學搶阿,常常讓我覺得好玩。 離開電視、掌握自己生活的步調;合桌吃飯,照顧同桌的同學,保持良好的餐桌禮儀;和室友和睦相處,培養很深厚的感情。 這些東西,是我那幾年印象深刻,且內化、深植於生命中的教育。 PS:至於鬼故事和趣事什麼的,留待下次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