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偏偏心態已經不一樣了,有時候會看不慣很多東西。
譬如說,教學演示的時候,用過多的遊戲填充內容,模糊了教學主題。可以評論的時候,毫不留情;不能評論的時候,靜靜旁觀。看看他人創意,心裡卻在想這些遊戲的適用性?
譬如說,某個老師講解的時候,明明是在講學習遲緩,頻頻離題講成養生與保健;還公開倡導一些給洗腎患者的偏方……。幾次觸到我的底線,很想舉手甜蜜發問,如:這跟特殊教育有關嘛?老師您好像是本校特教博士畢業,是個高級知識份子耶,怎麼會像婆婆媽媽一樣,相信偏方呢?
還好,還有一絲絲理智,拿起想看的書,把腦袋放空。
說來,其實我也是卒仔一個。
定見,很好。畢竟定見是一個人對自己理念的堅持。
有句話說:「25歲以前女人的容貌是父母要負責,25歲以後的容貌是自己要負責。」
最近我的體會是:30歲以後,一個人有沒有自己的定見,是自己要負責。在30歲以前,多看一點書,多走一點路,體會人生,接受各式各樣不同的思想洗禮。不要太早讓自己定型,多拓展自己的見聞。
30歲以後,看過的事情多了,對事情應該就要有自己的定見。想要什麼人生、想要什麼樣的未來、想要什麼樣的伴侶……雖然還是會面對各式各樣的建議,卻已經學會揀選哪些意見是適合自己的,哪些意見不適合自己。
如果還是人云亦云,耳根子太軟,就會活在別人的期望當中,過得非常不快樂。
以前,總覺得世界上有是非黑白的界線,所有的抉擇都是是非題,不是對就是錯。
後來,慢慢認清了人生很多的問題都是選擇題,而且沒有正確答案。每一個選項通往的道路不一樣,只能盡量選擇一個當時最適合自己的答案,然後盡力向前。
定見,讓人堅持自己的意念。成見,卻侷限自己的腳步。
偶爾,我會發現成見侷限了我看事情的眼光。用既有的經驗去妄自評斷事物,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就先否定了可能性。
懷抱著成見,就像飽含水分的海綿,沒辦法吸收新的水分。
選擇何時該拋棄成見,何時該堅持定見,這是沒有對錯的人生問題,或許應該倚賴個人的「智慧」吧!
人最怕的,會不會是過了30還沒有定見?亦或是被環境給左右而忘
回覆刪除了該有的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