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淺談了我遇過的學習障礙學生,和學習障礙的成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這一篇想要從目前台灣的學障鑑定說起,並且讓普通教育老師認識什麼叫做RTI。
我們先從比較硬的法規講起,讓大家認識什麼是學習障礙:
法規: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 (民國 95 年 09 月 29 日 修正) | ||
第 10 條 | 本法第三條第二項第八款所稱學習障礙,指統稱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 |
以上資料引自 全國法規資料庫
整理重點有:
1.學生的智力必須在正常標準(通常指魏氏智力測驗得分70)以上
2.學生的障礙必須跟學校學習有關(所以說,這些學生在社會上,只要
不碰書寫計算,基本上跟常人無異)
3.學生發生的所有障礙,必須要先確定不是跟文化刺激不足(家庭弱勢)
、教學不當(老師沒有用對方法)有關。
這樣看起來學習障礙的鑑定,我們只要給這個小孩做智力測驗,確定他
有沒有符合第一點,然後看看他的成績是普遍低落(全部都學不會,可
能是智能障礙)還是某一科低落(通常是國語或數學,可能是學習障礙),
這樣就可以鑑定是不是學習障礙了,不是嗎?
在實務上,這種鑑定方式(要找出discrepancy-學生內在差異,所以此模式
又稱差異模式)有幾個問題:
1.如果學生是語文能力低落,很容易導致其他科成績一起低落(不會閱
讀),間接影響學生的自信,所以這一類的學生,到了高年級,會分不
清楚到底是學習低成就(單純分數低)、智力障礙、學習障礙、還是情
緒障礙?
通常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容易釐清他是學習障礙還是情緒障礙,但通常
中低年級的學生,我們會認為孩子還沒開竅,或是孩子不用功,忽略了
他的學習困難。
2.有些學生就是介在臨界點(智力70-75)。偽陰性和偽陽性一直都是學障
鑑定的大問題,沒有給予特教身分,讓學生在普通教育中不斷遭受挫折;
給了特教身分,卻讓學生遭受到歧視。
如果學生沒達到臨界值,就將學生送回普通教育,等待下一次鑑定(等學
生成績變得更嚴重再說),因此舊有的鑑定方式被批評成wait to fail(等
待失敗)模式。
為了因應舊制度的缺失,美國某些州開始從普通教育做學障介入。
這種介入稱為Response to intervention(意即學生對教學介入的反應),
目前台灣沒有統一的譯名,google一下可以查出各種不同譯名。
這個RTI模式,是希望從普通教育出發,在普通教育裡先從班級教學(階段
一:80%-90%的學生)中看學生的學習成果,篩選出成績不好的學生(進入階
段二:5%-10%的學生),集中這些學生,針對這些學生的學習困難點進行密
集有效的教學,最後再篩選出1%-5%對教學沒反應的學生,進行第三階段
(特教鑑定)。
在教學中,每個階段的老師必須使用「經教學實驗證明有效的教學方法」,
排除學障鑑定標準中的文化不利和教學不當,最後對教學沒有反應的學生就
可以送到鑑輔會去。每個階段要進行6-8周的時間,且必須記錄學生的學習
成果,做成統計圖,有確切資料可以供鑑輔委員參考。
這個RTI模式想要做到的有幾點:
1.減低學障鑑定的偽陰性(是學障卻被歸為普教)和偽陽性(不是學障卻被歸
為特教),減少特教資源的耗費。
2.降低這些疑似學障學生的痛苦,即使他們沒有被列為學障,教育單位也
給予幫助,而不是任其失敗。
目前RTI在台灣還沒有全面推行到學障鑑定,但是在美國已經明文規定要做。
其實台灣目前在普通教育也有些方案內含了RTI的精神,就是「補救教學」
和「攜手計畫」,這些計畫的宗旨都是要幫助這些學習困難的學生。
去年暑假,我擔任附近國小的攜手計畫老師,發現普通教育對於補救教學
這一塊還是有點蠻幹(我的意思是,以為重複教學就是補教教學,重複教了
,學生還學不好,就是學生的錯。但如果是一般注意力不足的學生,重複
教可能還有用,對於多數進入第二階段的學生,必須對症下藥才能看到明
顯成效)。
而且因為鐘點費沒辦法吸引學校正式老師,攜手計畫通常是外聘老師,流
動率也高。而且因為是暑假,學生請假率也很高。即使蘊含了RTI的精神,
還是沒有辦法做到「有品質的教學介入」,這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
附註:RTI目前在特教界廣泛討論,但普通教育界應該對RTI很陌生。偏偏
如果要推行RTI,應該是普通教育老師為主導。世界上最奇怪的事情莫過於
此,這也是我念特教以來,一直對台灣特教、普教界涇渭分明的現狀,感
到百思不解的地方阿。
--
建議搭配這篇 RTI(轉介前介入)--美國實施狀況討論 一起閱讀。
輔助閱讀
1.RTI(教學介入成效模式)模式介紹
2.學習障礙鑑定新趨勢 RTI在特殊教育的應用(國語日報99年1月3日)
3.由回應性介入 因應身障生學習挑戰(國語日報99年4月9日)
其實在美國 RtI是一種介入模式 而非"篩選"模式
回覆刪除這個模式倡導在 first tier就要做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我個人認為這點才是這個model的精神所在
如何幫助孩子在一般學習環境中學習 要比如何找出少部份學習困難
兒童還要重要
而且 進入second tier or third tier的孩子們
也並不意味著他們就要被"隔離再教育"
如何提供友善的學習環境 並因材施教
是目前台灣教育環境最應該檢討的
關於介入模式這一點,謝謝指教。^___^
刪除我同意提供友善學習環境和因材施教這一個觀點。
但現今的普通教育環境,不知道為何,總有種怎麼會走針成這樣的無奈,班級人數、課程壓力、父母期待這些最常被提出的問題,壓迫著教師、父母和學生拼命往前走,似乎沒有辦法停下來協助學生的學習困難。
即使目前台灣教育想要做補救教學(比較類似RTI的精神),我還是免不了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