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說要教孩子創意,有沒有人想過「創意」這東西他到底是什麼?應該怎麼教?
我個人的想法是,在教孩子創意之前,我們必須先打破規律的思考。不要告訴孩子「這個不行」,而是先扭轉自己的想法,轉變成「為什麼不行」?
來介紹兩本我覺得很棒的童書-田鼠阿佛、那天,我用爸爸換了兩條金魚。
--
故事主角阿佛是一隻田鼠,和他的家人住在一起,當其他的田鼠都忙著為冬天儲糧時,他卻無所事事,還說自己正在收集陽光、顏色和字。冬天來臨時,當其他人把儲存的糧食吃光了之後,阿佛則展露了他的詩人身分,把他在夏天收集的景色、聲音、氣味與印象,用想像力傳送給大家,並且朗誦了一首詩──這雖然不是真正的糧食,卻是精神糧食。
這本書是研習的時候,故事媽媽協會推薦的。主講的故事媽媽說,這本書在中國被列為禁書,因為它故事中的反勞動情節,被中國官方認為有害兒童身心健康,所以下令禁止。不過,我在博客來有看到簡體字版本,所以這個說法是真是假,可能要請中國書店來告訴我了。(笑)
如果要讓學生閱讀這本書,我覺得可以配合伊索寓言裡「蚱蜢和螞蟻」的寓言故事:蚱蜢在夏天不斷彈琴卻不囤積糧食,直到冬天冷到不行了,才可憐兮兮的向螞蟻乞求食物。同樣的故事結構,不一樣的結局寓意,可以讓孩子思索:
1.你覺得阿佛和蚱蜢有沒有在工作呢?你覺得什麼才叫做懶惰?(請舉例)
2.如果你是螞蟻或田鼠,你會幫助蚱蜢或阿佛嗎?為什麼?
3.在沒看過田鼠阿佛之前,你聽過「蚱蜢和螞蟻」的故事嗎?你當時的想法是什麼?聽完田鼠阿佛之後,你的想法又是什麼?
4.兩個故事中,你比較喜歡田鼠阿佛,還是蚱蜢和螞蟻?為什麼?
5.你覺得田鼠阿佛這個人在社會上重要嗎?為什麼?說說看,我們的社會上,有哪些人像田鼠阿佛?你可以舉例嗎?
我自己在唸這一本書的時候,想起某一本談教育的書上說,社會上只有5%是精英領導者,所以為什麼臺灣的教育要把所有的小孩往精英教育的路上推呢?唯一的那一條路就是最好的嗎?如果孩子做不到最好,他出了社會就沒有用了嗎?(笑)
--
如果你有很想要、很想要的東西,你該怎麼辦?故事一開始,媽媽不在家,家裡只剩下主角跟妹妹。朋友納森帶了兩條很棒的金魚來,主角想要金魚,翻箱倒櫃之後,找不到吸引人的東西可以跟納森交換,最後他想到用「爸爸」來跟納森換金魚。媽媽回家之後,愛告狀的妹妹揭發了這件事,媽媽要主角跟妹妹一起去把爸爸換回來,但是爸爸竟然被別人換走了,這下子該怎麼辦呢?
我很喜歡這一本書,尤其是繪本裡的魔幻畫風。當時是學校辦閱讀園遊會,書商帶了這本書來展示,我看完就買了。剛剛為了查這本書的資料上博客來找,竟然發現他絕版了。(內心竊笑)目前只看到金石堂網站有一本(還不確定是不是網站忘記更新?因為誠品書局的網頁也顯示絕版。)
剛剛在找資料的時候,發現這個作者也寫過這一本書,文章內容很棒,介紹給大家。(這篇文章介紹的另外一本書,找時間買起來好了。←預防絕版論)
如果在做親子共讀或班級共讀的時候,我會想問下面這些問題:
1.如果是你,你會用爸爸交換兩條金魚嗎?為什麼?你想用爸爸交換什麼東西?
2.書裡面,爸爸一直看報紙沒抬頭,你的爸爸會不會這樣子?你的爸爸是什麼樣子?你不喜歡爸爸哪些行為?
3.書裡面,哥哥說:爸爸是一個好爸爸?你覺得呢?你可以說出自己爸爸的優點嗎?
4.如果我們要辦一個交換大會,你有什麼東西可以拿來交換?(可以做學習單,讓學生用圖畫、照片或短文介紹物品,提醒學生文案要寫得越有趣,才有人想要跟你交換。交換大會還可以設立最佳創意獎,讓學生票選最有趣的交換物品。)
5.如果你是妹妹,你會怎麼對付哥哥?(因為故事最後有伏筆,所以可以請學生延伸故事,自行創作另一個結局。)
這本書在網路上的討論,都偏向親子關係討論,重點都在「父親形象怎麼可以這麼冷漠」,不過我並不是很想把重點放在這裡。我寧可把重點擺在「為什麼不可以用爸爸換兩條金魚」,用這樣的思考打破大人們一貫的「不可以」思維,引發學生的創意想法。
不要以為我在教壞小孩,在班級討論之下,小孩會找出「當然不可以換」的理由,但是那個理由絕對不是「因為要孝順爸爸」。(笑)
我個人的想法是,在教孩子創意之前,我們必須先打破規律的思考。不要告訴孩子「這個不行」,而是先扭轉自己的想法,轉變成「為什麼不行」?
來介紹兩本我覺得很棒的童書-田鼠阿佛、那天,我用爸爸換了兩條金魚。
--
- 原文作者:Leo Lionni
- 譯者:孫晴峰
- 出版社:上誼文化公司
- 出版日期: 2002年11月22日
故事主角阿佛是一隻田鼠,和他的家人住在一起,當其他的田鼠都忙著為冬天儲糧時,他卻無所事事,還說自己正在收集陽光、顏色和字。冬天來臨時,當其他人把儲存的糧食吃光了之後,阿佛則展露了他的詩人身分,把他在夏天收集的景色、聲音、氣味與印象,用想像力傳送給大家,並且朗誦了一首詩──這雖然不是真正的糧食,卻是精神糧食。
這本書是研習的時候,故事媽媽協會推薦的。主講的故事媽媽說,這本書在中國被列為禁書,因為它故事中的反勞動情節,被中國官方認為有害兒童身心健康,所以下令禁止。不過,我在博客來有看到簡體字版本,所以這個說法是真是假,可能要請中國書店來告訴我了。(笑)
如果要讓學生閱讀這本書,我覺得可以配合伊索寓言裡「蚱蜢和螞蟻」的寓言故事:蚱蜢在夏天不斷彈琴卻不囤積糧食,直到冬天冷到不行了,才可憐兮兮的向螞蟻乞求食物。同樣的故事結構,不一樣的結局寓意,可以讓孩子思索:
1.你覺得阿佛和蚱蜢有沒有在工作呢?你覺得什麼才叫做懶惰?(請舉例)
2.如果你是螞蟻或田鼠,你會幫助蚱蜢或阿佛嗎?為什麼?
3.在沒看過田鼠阿佛之前,你聽過「蚱蜢和螞蟻」的故事嗎?你當時的想法是什麼?聽完田鼠阿佛之後,你的想法又是什麼?
4.兩個故事中,你比較喜歡田鼠阿佛,還是蚱蜢和螞蟻?為什麼?
5.你覺得田鼠阿佛這個人在社會上重要嗎?為什麼?說說看,我們的社會上,有哪些人像田鼠阿佛?你可以舉例嗎?
我自己在唸這一本書的時候,想起某一本談教育的書上說,社會上只有5%是精英領導者,所以為什麼臺灣的教育要把所有的小孩往精英教育的路上推呢?唯一的那一條路就是最好的嗎?如果孩子做不到最好,他出了社會就沒有用了嗎?(笑)
--
- 原文作者:Neil Gaiman,David McKean
- 譯者:陳瀅如
- 出版社:繆思
- 出版日期: 2004年10月01日
如果你有很想要、很想要的東西,你該怎麼辦?故事一開始,媽媽不在家,家裡只剩下主角跟妹妹。朋友納森帶了兩條很棒的金魚來,主角想要金魚,翻箱倒櫃之後,找不到吸引人的東西可以跟納森交換,最後他想到用「爸爸」來跟納森換金魚。媽媽回家之後,愛告狀的妹妹揭發了這件事,媽媽要主角跟妹妹一起去把爸爸換回來,但是爸爸竟然被別人換走了,這下子該怎麼辦呢?
我很喜歡這一本書,尤其是繪本裡的魔幻畫風。當時是學校辦閱讀園遊會,書商帶了這本書來展示,我看完就買了。剛剛為了查這本書的資料上博客來找,竟然發現他絕版了。(內心竊笑)目前只看到金石堂網站有一本(還不確定是不是網站忘記更新?因為誠品書局的網頁也顯示絕版。)
剛剛在找資料的時候,發現這個作者也寫過這一本書,文章內容很棒,介紹給大家。(這篇文章介紹的另外一本書,找時間買起來好了。←預防絕版論)
如果在做親子共讀或班級共讀的時候,我會想問下面這些問題:
1.如果是你,你會用爸爸交換兩條金魚嗎?為什麼?你想用爸爸交換什麼東西?
2.書裡面,爸爸一直看報紙沒抬頭,你的爸爸會不會這樣子?你的爸爸是什麼樣子?你不喜歡爸爸哪些行為?
3.書裡面,哥哥說:爸爸是一個好爸爸?你覺得呢?你可以說出自己爸爸的優點嗎?
4.如果我們要辦一個交換大會,你有什麼東西可以拿來交換?(可以做學習單,讓學生用圖畫、照片或短文介紹物品,提醒學生文案要寫得越有趣,才有人想要跟你交換。交換大會還可以設立最佳創意獎,讓學生票選最有趣的交換物品。)
5.如果你是妹妹,你會怎麼對付哥哥?(因為故事最後有伏筆,所以可以請學生延伸故事,自行創作另一個結局。)
這本書在網路上的討論,都偏向親子關係討論,重點都在「父親形象怎麼可以這麼冷漠」,不過我並不是很想把重點放在這裡。我寧可把重點擺在「為什麼不可以用爸爸換兩條金魚」,用這樣的思考打破大人們一貫的「不可以」思維,引發學生的創意想法。
不要以為我在教壞小孩,在班級討論之下,小孩會找出「當然不可以換」的理由,但是那個理由絕對不是「因為要孝順爸爸」。(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