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做太多資料收集,因為我也沒時間做。僅僅只是想聊聊「出草」這件事。
威尼斯首映後,國外的影評陸續評論了「出草」的血腥。尤其以中國的影評最妙,用「這種以暴治暴的手段」如此來形容出草。
小時候,國小的教科書課本上,一定都有念到吳鳳的犧牲。大致上的意思就是,某個叫做吳鳳的漢人,為了遏止原住民出草的陋習,決定犧牲自己。他告訴頭目說,某時某刻山下有個穿紅衣的人經過,可以任憑你們處置。那人正是吳鳳。最後在吳鳳感人的犧牲下,原住民才停止出草的習慣。(當然,經過現在的史實追蹤後,發現這故事根本就是虛構的,而吳鳳更是一個奸商,這些不是我要講這故事的原因,就按下不表了)
所以從小在我們的教育裡,出草就是一個血腥、野蠻的行為。
一直到我上了大學,認識了一些原住民的文化,開始對以上的觀念動搖了。
讀到的文本皆是解釋:出草是原住民跟敵人化解紛爭的方式,獵取首級之後,代表仇恨就此消弭。這是我讀到的部份,相關的解釋還可以看這兩篇文章,或自行google:「泰雅爾族〈Tayal〉出草文化」、「出草戰爭」。
在此之前,我就反問自己:把出草當作一個解決仇恨的手段,不管從信仰的角度,或是從文化角度來看,我可以理解,但如此解釋「出草」是不是太過美化了?出草之後代表消弭仇恨、靈魂彼此原諒,那麼死者靈魂有接受這件事嗎?他死後不怨恨嗎?這是不是過於一廂情願了呢?
然而,我又想到原住民出草之後,他們是將首級放在祭壇上,而不是隨意丟棄,或是遮遮掩掩的,怕招來報復。要是漢人來處理這種獵首的故事,大概免不了要加上怨靈半夜跑來,陰魂不散的鬼吼:「我一定不會放過你......」之類的聊齋劇碼。
從這個角度一想,我就發現原住民對於「死亡跟靈魂」的概念跟漢人差異很大。
大學時期,念到排灣族時,講到排灣族的家屋(以頁岩做成)。老師當時在介紹的時候,說到家屋裡面的床舖翻開以後就是家中長輩的墓穴。排灣族屬於室內葬,家中長輩去世後,都是葬在家屋內。
聽到這個習俗時,我的想法是:喔買嘎,那麼晚上睡覺不是都睡在祖先的身體上面?好可怕。
但現在想一想,漢人的文化裡,對死亡是畏懼的、是恐懼的。我們被教導要遠離死亡,死亡是噁心、恐怖、邪惡的。
原住民他們對死亡的觀點,這個我就不敢評論了,畢竟沒做多少功課,寫錯了我怕以後沒有臉去見我的人類學老師。(笑)
不過,若是從文化的角度去看,我也不禁反思,臺灣文化真的畏懼死亡嗎?
其實老一輩的臺灣人,對於死亡是尊敬卻不恐懼的。臺灣文化裡,將送大厝(棺材)視為一種寬容慈善的好人好事。老一輩的人,甚至會先買好壽衣和塔位。
我想到人間條件二裡面,那個帶著女兒去幫二二八事件罹難者收屍的母親(這段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她一邊擦著死者的身體,一邊說:「來,把我當做阿母,把他們當作你的兄弟姊妹,身軀放乎軟,我幫你解開繩索,你們現在自由了........若知道路,阿母跟你說,再遠也要回去,知否?」也許這段話是劇場虛構的,但能替陌生的叛亂者(當時的界定)收屍,甚至葬在自己家後院裡,足見臺灣人民早期對死亡的寬待。
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到底是「臺灣文化」影響了,還是「漢族文化」影響了呢?
我不是想歌頌死亡,只是藉由我對出草的想法,突然想到了不同種族間的差異。出草行為的確原始、野蠻,不值得鼓勵。但認為這是以暴制暴,更質疑莫那魯道起而反抗不是要為賽德克族爭取生存權益,為何要讓老弱婦孺自殺。這一類的言論,讓我覺得他們還是以「他族」的思考去評論,並沒有真正瞭解這塊土地、這群人。
尤有甚者,做出這種評論的人能尊重臺灣其他的文化嗎?關於這點,我是不抱期望的(笑)。
ps:關於賽德克巴萊的威尼斯影評(中國人、法國人、德國人我都略看了),是我寫文主因,但在此不做連結。謝謝。
威尼斯首映後,國外的影評陸續評論了「出草」的血腥。尤其以中國的影評最妙,用「這種以暴治暴的手段」如此來形容出草。
小時候,國小的教科書課本上,一定都有念到吳鳳的犧牲。大致上的意思就是,某個叫做吳鳳的漢人,為了遏止原住民出草的陋習,決定犧牲自己。他告訴頭目說,某時某刻山下有個穿紅衣的人經過,可以任憑你們處置。那人正是吳鳳。最後在吳鳳感人的犧牲下,原住民才停止出草的習慣。(當然,經過現在的史實追蹤後,發現這故事根本就是虛構的,而吳鳳更是一個奸商,這些不是我要講這故事的原因,就按下不表了)
所以從小在我們的教育裡,出草就是一個血腥、野蠻的行為。
一直到我上了大學,認識了一些原住民的文化,開始對以上的觀念動搖了。
讀到的文本皆是解釋:出草是原住民跟敵人化解紛爭的方式,獵取首級之後,代表仇恨就此消弭。這是我讀到的部份,相關的解釋還可以看這兩篇文章,或自行google:「泰雅爾族〈Tayal〉出草文化」、「出草戰爭」。
在此之前,我就反問自己:把出草當作一個解決仇恨的手段,不管從信仰的角度,或是從文化角度來看,我可以理解,但如此解釋「出草」是不是太過美化了?出草之後代表消弭仇恨、靈魂彼此原諒,那麼死者靈魂有接受這件事嗎?他死後不怨恨嗎?這是不是過於一廂情願了呢?
然而,我又想到原住民出草之後,他們是將首級放在祭壇上,而不是隨意丟棄,或是遮遮掩掩的,怕招來報復。要是漢人來處理這種獵首的故事,大概免不了要加上怨靈半夜跑來,陰魂不散的鬼吼:「我一定不會放過你......」之類的聊齋劇碼。
從這個角度一想,我就發現原住民對於「死亡跟靈魂」的概念跟漢人差異很大。
大學時期,念到排灣族時,講到排灣族的家屋(以頁岩做成)。老師當時在介紹的時候,說到家屋裡面的床舖翻開以後就是家中長輩的墓穴。排灣族屬於室內葬,家中長輩去世後,都是葬在家屋內。
聽到這個習俗時,我的想法是:喔買嘎,那麼晚上睡覺不是都睡在祖先的身體上面?好可怕。
但現在想一想,漢人的文化裡,對死亡是畏懼的、是恐懼的。我們被教導要遠離死亡,死亡是噁心、恐怖、邪惡的。
原住民他們對死亡的觀點,這個我就不敢評論了,畢竟沒做多少功課,寫錯了我怕以後沒有臉去見我的人類學老師。(笑)
不過,若是從文化的角度去看,我也不禁反思,臺灣文化真的畏懼死亡嗎?
其實老一輩的臺灣人,對於死亡是尊敬卻不恐懼的。臺灣文化裡,將送大厝(棺材)視為一種寬容慈善的好人好事。老一輩的人,甚至會先買好壽衣和塔位。
我想到人間條件二裡面,那個帶著女兒去幫二二八事件罹難者收屍的母親(這段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她一邊擦著死者的身體,一邊說:「來,把我當做阿母,把他們當作你的兄弟姊妹,身軀放乎軟,我幫你解開繩索,你們現在自由了........若知道路,阿母跟你說,再遠也要回去,知否?」也許這段話是劇場虛構的,但能替陌生的叛亂者(當時的界定)收屍,甚至葬在自己家後院裡,足見臺灣人民早期對死亡的寬待。
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到底是「臺灣文化」影響了,還是「漢族文化」影響了呢?
我不是想歌頌死亡,只是藉由我對出草的想法,突然想到了不同種族間的差異。出草行為的確原始、野蠻,不值得鼓勵。但認為這是以暴制暴,更質疑莫那魯道起而反抗不是要為賽德克族爭取生存權益,為何要讓老弱婦孺自殺。這一類的言論,讓我覺得他們還是以「他族」的思考去評論,並沒有真正瞭解這塊土地、這群人。
尤有甚者,做出這種評論的人能尊重臺灣其他的文化嗎?關於這點,我是不抱期望的(笑)。
ps:關於賽德克巴萊的威尼斯影評(中國人、法國人、德國人我都略看了),是我寫文主因,但在此不做連結。謝謝。
我覺得您寫得很好
回覆刪除很認同您的觀點
今天去看了電影
對於賽德克人大出草的心境
和一郎二郎的心境
有種種納悶
我覺得不是簡單歸類三言兩語可以詮釋
尚待思考
謝謝您的回應,我最近看了不少有關賽德克巴萊的文章,今天還看到戴立忍導演的論述,都轉貼在我的噗浪上了,歡迎你也跟我一樣去看看。我也在思考中呢!!
刪除^_^
好久沒跟你聊天了
回覆刪除我覺得塞德克巴萊下集拍的比上集更好
不是我比較喜歡出草
是因為保衛家園 捍衛所愛 本來就是性命交關的事
既然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那麼壯烈赴死 就是一件美學的事了
親愛的老師:
刪除最近好想去南部玩喔!
我也好久沒跟您聊天了。
真想聽聽您對賽德克巴萊的看法。
話說~這部片上映之後,我開始反省我當年做人類學報告,到底是多麼不用功阿!怎麼會什麼印象都沒有。
(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