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一套自閉群像(自閉症發展歷史)後,我想起研究所時期,在課堂上討論為什麼自閉症沒有納入情緒行為障礙,而是獨立成一個障礙類別?當時討論的結果是—因為自閉症的家長組織太強而有力,所以才爭取到自閉症獨立成為一個類別。 那時候心裡不免有一種感覺:果真是會吵的孩子有糖吃,要懂得爭取自己和孩子的權益阿! 但看完這一套書後,覺得這短短的一百多年,真的是步步血淚。尤其是在那個茫然四顧,所有的言論莫衷一是,主流意見還怪罪爸媽(冰箱父母)、告訴你這個小孩最好趕快送到機構隔離的時代。再想到自閉症光譜上各種不同表現型態的孩子,就覺得自閉症獨立成為一個類別是必須的。 再來,看到ABA應用行為分析那一個章節時,心情更是複雜。 身為一個特教老師,理解並使用ABA應用行為分析算是最基本的常識;但看到羅瓦斯對於自閉症孩子的[負增強],已經到了不人性的地步,又覺得這段黑歷史好讓人憤怒(雖然它有自己的時代背景,不能以現在的標準去評判)。這些「自以為為小孩好」的理論,其實現在的教育現場還是看得到一些影子,例如羅瓦斯認為剝奪小孩的飲食,可以讓小孩更認真學會目標行為;我想到幾年前那個很認真背書的學障女孩,中午不能準時回教室吃飯,是因為那位老師認為些微的飢餓感可以讓孩子更快背完。 我忍不住立刻把這個段落跟女孩的導師分享,因為當時我親愛的同事立刻去科任教室,否決了那位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把學生一個個拎回教室吃午餐。 總而言之,我覺得看完這段歷史故事後,我認為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在面對類似的情況(人權議題),應該要更直覺、更有勇氣去對抗不合理。 書裡最戲劇化的章節,得推第九章的雨人。 雖然我沒有看過這部著名的自閉症電影,但這個章節真讓人讀了熱淚盈眶。一部賣座電影,大幅增進了自閉症在全世界的知名度,讓一般多數人認識且不懼怕自閉症。這跟人類登陸月球一樣,是多麼巨大的成就啊!! 最後,我還想講的就是書末的神經多樣性觀點。因為天寶葛蘭汀和自閉者成人,陸續自我揭露和倡議自身的權益。自閉症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自閉者的創造力、天賦,確實帶給人類社會蠻多幫助。這種神經多樣性,其實也可以套用在學習障礙上。 Diferrent, but Not Less. 與眾不同,但非差人一等。 [摘要] 1. 66-67頁--史金納在他的經典之作(科學與人類行為)(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中說過:嫌惡刺激也許看似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