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跟一個朋友聊到教養孩子的問題,把我的想法整理如下。
友:
他今年讀小一,從開學到現在,一直做不好「到校後,交昨日回家功課-抄聯絡簿(他們老師會先把當天的回家功課出好)-把功課放功課袋裡」這件每天必做的事,三番兩次就被老師寫聯絡簿。
我不懂為什麼每天都是固定的動作,他卻辦不到?而他寫功課常會分心,如果不盯著他,他可以在書桌前東摸西摸,或天馬行空地想很多事情,我懷疑他是不是專注力不夠,但是碰上他喜歡的事,他是可以很專心的。
我知道寫功課、上課某種程度來說對孩子是很無趣的,但我只是希望他能夠好好把他該做的事情完成。
我罵過、打過、限制玩耍時間、不准看電視等等,當然獎勵也有,但效用只有一下子,沒多久又故態復萌。
我:
妳敘述的狀況看起來,他的確沒有特教特質。
而且孩子還只是小一,我自己帶過一年的小一,我個人的經驗是,小一的孩子,還不夠穩定。所以常常會有這種要求了,卻一下子能達到,一下子不能達到的狀況。
我以前接一年級的時候,班上只有五個學生,所以能做到個別化,對孩子的包容性也比較大。那時候也是有一個孩子比較迷糊,做事情很慢,功課也不好,神經很大條。但他繪畫很棒,孩子本身的特質偏藝術性。
後來小二的時候,我離開該校,我曾經接過二年級導師來電諮詢,發現接手的導師要求孩子的常規,導致孩子本身適應不良,甚至親師關係緊張。
我在那間學校跟資深老師(我都稱她為大天使老師,她後來調動到新北市的桃子腳國中小)學到很重要一點就是「放鬆」,用活動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不是硬要他們「注意」。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就是大天使老師到我班上講故事,孩子們慢吞吞,東西都還沒收好,她已經開始講了。當她一開始講故事,故事本身很有趣,我上面說的這個小孩就把手邊的工作趕快完成,專心聽,根本不需要大人催促。
在遇到這個教育團隊以前,我也是很急的一個人,到現在我還改不掉個性很急的毛病。但慢慢的,我會去思考如果要孩子完成一個「習慣」,不要用「強制」的方式要求,重點是讓他「喜歡這件事」。
古典制約其實還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孩子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遇到的就是不舒服的環境,形成的態度就是「討厭、不舒服」,循環之下就是養成被動的習慣。
我其實想問的是,孩子有沒有什麼優勢能力?
如果自我控制這一塊,孩子還沒辦法做得很好,那有沒有其他的部分,孩子是做得很好的?
如果孩子碰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很專注,那就是學習偏食,我們也不是每一科目都強,如何能要求孩子每一個事情都強?
但我覺得妳講的一點很重要:習慣。
寫功課這件事,我目前用的方法是,先去算孩子的書寫時間。
例如說,要求孩子專心的狀況下,他半小時能寫多少字?確定他書寫的量之後,回家後,就看功課的份量,估計寫作業的時間給他,計時器給他,讓他可以查看時間後,家長就去做自己的事情。
剛開始妳可以切小段落,例如:15分鐘,寫完5行(舉例)。妳訂時間下去後,就讓他自己去處理,如果他前面不專心,導致後面寫不完,那是他的問題。
一開始執行時,就先跟他達成協議,把後果告訴他。例如,你做到了,就可以多玩耍10分鐘。沒做到,就必須做甚麼(最好是他不喜歡的事情)。
讓他很清楚知道是東摸摸西摸摸(給他很清楚的行為敘述,他下一次才能察覺到自己的不專心行為,例如說:「剛剛15分鐘內,媽媽看到你寫了5分鐘,就開始摸擦子、玩尺,沒有專心在寫功課......等。」)導致他被處罰。
但妳約定的時間,要給一點彈性,不要讓時間剛剛好。沒有彈性很容易失敗。
媽媽也可以給專心獎勵,例如:原本預估要30分鐘才能完成,你15分鐘就完成了。就可以給預期以外的獎勵。讓他清楚,這是因為他「專心」而達到的獎勵。
專心之外,也要寫得好,工整,這些條件都先跟孩子講清楚。
因為大人們罵孩子不專心,但孩子不專心的當下,他一點也沒有警覺到自己這些行為就是不專心,等到大人們生氣了,說他功課沒有完成,說他東摸摸西摸摸不專心。他被罵的當下知道錯了,但是下一次東摸摸西摸摸,他沒有連結到上一次被罵的經驗,也沒有警覺到這一次會再度被罵。
而大人的感覺是:我明明一講再講了,為什麼你會改不過來?但大人沒有意識到「孩子沒有察覺到『我現在不專心』,孩子沒意識到就不會改正」。等到被罵了,孩子一頭霧水,不懂為什麼寫功課會讓媽媽這麼生氣,自然壞行為會一直反覆,久而久之孩子只會討厭「寫功課」這件事,而學不到「專心」這個習慣。
如果你把寫功課變成他跟自己比賽,比贏了,他有獎賞。比輸了,知道原因下次改進。
起碼,他會喜歡寫功課這件事。這樣操作之下,孩子也很清楚是「不專心才會被處罰」,而不是因為「寫功課」而被處罰。
好的習慣也自然而然養成了,媽媽的壓力也能減輕。
一點小建議,希望能幫上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