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又接到一個代課,反正研究所沒課,去賺個零用錢也好。
恰巧是11月初,早上升旗,學校的英文老師應景做了一個萬聖節活動,讓我頗為傻眼。
這個英文老師有點資歷,之前跟他相處過,似乎待過國外,是個很活潑的阿吉桑,小孩子都很愛他,他上去帶英文每週一句或是一些小活動,小朋友都捧場到不行。
但是,這個萬聖節活動妙了。老師用黑色大塑膠袋綁在身後,頭帶巫婆帽,打扮成有點像吸血鬼的樣子。接著,他宣佈要小朋友上台比聲量。
唔!你沒看錯,他就是要小朋友上台比聲量。
比聲量這一件事,我其實也沒有什麼意見,你要大喊「我愛爸媽、我愛老師」、甚至來個英語詞彙比拼都可以。問題就在於,英文老師純粹只讓小孩大喊一聲「阿~~」。嚴格說起來,算是驚聲尖叫的國小歡樂版。
唔!個人也不是這麼嚴肅的人啦,你如果拿個分貝計,讓孩子量一下尖叫的分貝數,當作另類抒發壓力的管道,也未嘗不可嘛!
沒有,聲量大小由全校小朋友舉手為證,如果人數相差無幾(呃,事實上這間小學很大,一個年級有8-9班,老師只能在司令台上概略估算),就由校長決定。很妙的是,校長也配合得很開心。
贏的小朋友可以抓一把糖果,輸的小朋友必須抽命運籤接受懲罰。
有一個小朋友抽到的懲罰是:醬油一小杯,我嘖嘖稱奇,旁邊六年級的小朋友為我解答:「哎呀老師,那是可樂啦!」
活動結束後,該英文老師很開心的撒糖果,就像廟會結束一樣,老師走到操場的小朋友旁邊,將準備的糖果撒下。
各位聰明的看官,應該發現不對的地方了。這麼多小朋友,不會受傷嘛?
還好,理智的學務主任馬上制止小朋友搶糖果,場面雖然很混亂,但還不至於踩傷同學。
我不是要批評老師什麼。就算我個人辦活動,也總有缺失是可以檢討的。
老師不是聖人,由一天的活動去評論一個老師,並不公平。
我想討論的,是一個活動的教育性。
英國教育哲學家 R.
S. Peters強調教育活動必須符合三項教育規準:「合價值性」
(worthwhileness)、「合認知性」(cognitiveness)及「合自願性」(voluntariness)。
這個活動,自願性有了,但價值性和認知性呢?
從教育規準出發,我們可以將所有的教育活動分成:「真教育」、「非教育」、「反教育」三個概念。「真教育」是符合教育規準,並且有正面影響的活動。「非教育」則是指「不符」教育規準,未發揮教育正向作用,或者沒有價值判斷可言,不過尚未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的活動。至於「反教育」則是指「悖離」教育規準,而且產生負面影響的活動。
由此看來,這個活動不但不符合教育規準,我也很難找到它對學生的正面影響。如果學生因此受傷,或是在下課時比拼嗓門,練習吼叫,可能會變成「反教育」的教材之一。
醬油勒= =||
回覆刪除如果稍微改些東西,應該就更好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