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電影引殺機 搶救「追風箏的孩子」


我很喜歡的一本書,看到這樣的新聞,不禁覺得異常難過。


「追風箏的孩子」預告片:http://tinyurl.com/23kg9c 



----------------------------------


中國時報 2007.10.06 閻紀宇/特稿



 1970年代,中亞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小男孩哈山在暗巷裡遇到一名心理變態的惡棍阿塞夫,慘遭對方強暴,他的好友阿米爾瑟縮在一旁,不敢作聲,兩個人的生命從此改變……這是2005年全美暢銷小說《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中的關鍵情節。 


當小說改編成電影,這段情節儘管不忍卒睹,還是要呈現在大銀幕上。


 三個演員 面臨人身威脅


只是電影版《追風箏的孩子》雖然尚未上映,卻已經在阿富汗掀起漫天風暴,劇中三個十一、二歲的小男孩演員,因為拍了這部電影,如今都面臨了可怕的人身威脅。電影公司Paramount Vintage(派拉蒙的子公司)緊急宣布電影上映時間延後6星期,以便展開「搶救」任務,準備將阿合瑪德(飾哈山)、柴可利亞(飾阿米爾)與阿里(飾哈山的兒子索拉博)送往外國避難。整個過程,幾乎可以再拍成一部電影。 


三個男孩將各由一位家人陪同出國,預訂10月底動身,先飛往美國,待上幾個星期,等到一切安排妥當,再轉往波斯灣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長期居留。三個小男孩在當地會繼續讀書,至少待到明年3 月,屆時如果威脅尚未解除,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將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Paramount Vintage會負責小男孩與家人的生活和教育費用,直到三人成年。 


電影情節 觸動阿國敏感神經 


一部電影之所以會掀起軒然大波,原因在於它觸動了阿富汗最敏感的種族與政治神經。哈山這個角色屬於阿富汗的少數民族哈札拉族,一生際遇堪憐。無惡不作的阿塞夫來自主要民族普什圖族,他不但雞姦哈山,當上「神學士」政權走狗之後,連哈山的兒子索拉博也被他蹂躪。原著小說作者卡勒德.胡賽尼出身另一個少數民族塔吉克族。 導演馬克佛斯特(作品包括《擁抱豔陽天》、《尋找新樂園》等)拍攝強暴過程時,原本打算讓哈山的褲子被惡棍脫下來,從背後露出下半身。但是拍攝當天小演員阿合瑪德淚眼汪汪,說他不想光屁股上鏡頭,於是佛斯特改以寫意手法處理,只見惡棍鬆開皮帶,小男孩放聲大哭,一滴血落入塵土。


 專家評估 恐引發種族殘殺 


儘管如此,在阿富汗這個戰火四處延燒、民族矛盾尖銳的國家,這樣的情節會引發什麼樣的激烈反應,其實不難想見,況且神學士游擊隊勢力仍然猖獗,情勢益發複雜險峻。電影版的《追風箏的孩子》去年12月底殺青,雖然儘量用阿富汗演員擔綱,但片中的阿富汗場景其實是中國新疆的喀什。 今年1月阿合瑪德與其父接受英國《周日泰晤士報》訪問時,就憂心忡忡地表示生命遭到威脅,家人甚至希望刪掉強暴情節。 Paramount Vintage聞訊之後,派員前往喀布爾瞭解狀況。到了7月底,阿富汗動亂加劇,Paramount Vintage加緊腳步,找來一名曾經任職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反恐專家奇瑞庫,請他評估各種方案的必要性。 


結果奇瑞庫認為三個小男孩演員非走不可,電影問世之後,阿富汗勢必群情激憤,神學士游擊隊會大做文章,甚至可能引發普什圖族與哈札拉族相互殘殺,三個男孩勢將成為眾矢之的。 儘管本片根本不會在阿富汗的戲院上映,但盜版光碟很快就會流入喀布爾街頭,因此原訂11月2日的全球首映最好延後,才有充裕時間將三個小男孩撤離火線。 


首映延後 讓孩子緊急逃命 


事已至此,人命關天,Paramount Vintage只能一肩扛起所有責任,從美國前任國務卿季辛吉開設的顧問公司延聘一位中東事務專家克萊恩,請他前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安排簽證、居住、就學與工作事宜,希望能讓三個小男孩因禍得福。小說作者胡賽尼感嘆地說:「這是一樁道德義務,電影公司要背負多久?恐怕沒有人知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文教學】國二上-田園之秋選/詞彙

田園之秋選  作者:陳冠學 【課文】    九月七日         摘了一整天的番薯蒂。         下午大雨滂沱,霹靂環起,若非蕃薯田在家屋邊,近在咫尺,真要走避不及。低著頭一心一意要把蕃薯蒂趕快摘完,霎時間,天昏地暗,抬頭一看,黑壓壓的,滿天烏雲,盤旋著,自上而下,直要捲到地面。這種情況,在荒野中遇到幾回。只覺滿天無數黑怪,張牙舞爪,盡向地面攫來。四顧無人,又全無遮蔽,大野中,孤伶伶的一個人,不由膽破魂奪。大自然有時很像戲劇,向今天這種大西北雨的序幕前奏,可名為惡魔與妖巫之出世。正當人們籠罩在這樣恐怖的景象中,膽已破魂已奪之際,接著便是閃電纏身,霹靂壓頂,在荒野中的人,此時沒有一個不是被震懾得氣脫萎頓,匍匐不能起的。好在再接著便是大雨滂沱,再看不見滿天張牙舞爪的黑怪,而閃電與霹靂仍肆虐不已,卻多少為雨勢所遮掩,於是匍匐在地的失魂者,便在雨水的不斷澆淋下,漸漸地蘇醒,而閃光與雷聲也愈來愈遠,轉眼雨過天青,太陽又探出了雲端,樹葉上、草上閃爍著無邊亮晶晶的水珠,一場大西北雨便這樣過去了。你說這是戲劇不是戲劇?         因為是在家屋附近,又為了趕工,直待到閃電與霹靂左右夾擊,前後合攻,我才逃進屋裡。遇到這樣氣勢萬鈞的大西北雨前奏,誰也不能逞英雄,因為此時在天地之間除了它是英雄之外,不准有第二個人是英雄。此時它是無敵的大主宰,任何人都不能不懾服。牛群在原野上狂奔,羊群在哀哀慘叫,樹木在盡力縮矮,那個敢把手舉得最高,頭伸得最長,定立時被劈殺。         一場為時一小時的大西北雨,到底下了幾公釐的水,雖然沒做過實驗,只覺好像天上的水壩在洩洪似的,是整個倒下來的。每一雨粒,大概最小還有姆指大,像這樣大的雨粒,竹葉笠是要被打穿的,沒有蓑衣遮蔽,一定被打得遍體發紅。但是本地原是山洪沖積成的沙石層,滲水極快,無論多大多長久的雨,縱使雨中行潦川流,雨一停,便全部滲入地下,登時又見灰白色的石灰地質,乾...

我的母校--彰化女中

    新年的時候,跟朋友聚會。D和K照例聊到一些麻辣的話題,由於內容屬於晚上十一點之後才能播出的尺度,在場D的朋友越聽越坐立不安,我連忙喊著要畫出限制級的座位區來。整個是一個好笑!     不過這幾年和朋友聊到這些關於「女人」的話題,我才深深發覺,我的高中教育給我多徹底的影響。     這樣說,似乎有點詭異,且聽我緩緩道來。     我讀的是女校,當時進入彰化女中,這所以升學為主的高中,本以為會像國中一樣,就是唸書、唸書、唸書,不過這卻是我腦海中唯一教學正常化的升學學校。高一、高二所有課程都正常教學,沒有什麼借不借課的問題,國中還有考不到幾分就打幾下的事情,在彰女裡,每學期安排的週考如果考不好,老師只有發表一下感言,那是我第一次感覺:考得不好是我自己的事情,唸書必須自我要求。     除此之外,最讓我激賞的,是藝能科目:軍訓護理、音樂、美術、和家政課。影響我很深的,應該就是軍訓和護理課吧!我不知道其他人高中的軍訓護理怎麼上的?不過我真的很愛當時的軍訓和護理課。     當初社會上出版了一本預言式的書籍:1995閏八月,內容是講到每逢閏八月的年度會發生許多歷史大事,於是作者預言該年大陸會攻打台灣,並將台灣收歸。加上當時大陸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鬧得台灣人心惶惶,一度還囤積米糧,預備戰爭。     我們軍訓教官整理了兩岸的軍備,並且精闢地講解兩岸的軍事重點是什麼?教官還很肯定地告訴我們:中共絕對不會武力犯台,因為他們要的是一個「經濟蓬勃發展的台灣」,一旦引起戰爭,台灣的經濟必然衰敗,就算取得了台灣,對於大陸而言,一點用也沒有……云云。     這一堂課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護理課呢,則是每年都讓我學習良多。每年護理老師都會外聘專任的老師,到校來教我們一些有關女性護理的問題。     高一是內衣和女性護理,高二是衛生棉、衛生棉條的使用和衛生保健,高三則是化妝品的使用。在那之前,幾乎沒有老師會跟我們聊到這方面的話題,也或許當時的民風就是如此,這些話題是禁忌。     除了這些課之外,也許是女校的關係,所有的老師上課上到累了,總會開始跟我們哈拉。哈拉的話題從文學到國家大事、從做人處事到以後嫁人選老公的要點、從預防性騷擾到懷孕的恐怖情形,老師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回到最先的話題,為啥我會有這種感觸呢?     當天我們聊到女性陰道事實上只有前面三公分有感覺,後面完...

彰女的住宿生活(一)

最近看到一個節目,在show明星以前的稚氣模樣,找出了蔣偉文當初拍歐蕾「小阿姨」廣告的樣子。花花非常驚訝,更驚訝的是我竟然完全沒看過這一個名聞天下的廣告。 細聊,才知道這一個廣告風行的時間,剛好是我的高中時期。 我高一下就住校了,剛開始還是住舊的宿舍,沒多久搬到五層樓的新宿舍,我們算是第一批啟用新宿舍的學生。 住宿生活其實很無趣,但是年紀小小的我們,卻可以在其中找出萬般樂趣來。 五點下課,一直到七點晚自習前,我們有兩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可以更衣沐浴,可以看電視,也可以出去逛街。 然後七點一到,大家到各班教室報到,晚自習開始。 九點宿舍集合,教官點名,九點半回到宿舍繼續自習,一直到熄燈時間。 這樣的規律、無干擾的生活,成了當初我考大學的助力。生命中似乎只有「怎麼偷偷在熄燈時間,跑出來多背一點單字,而且不讓教官發現」這樣的困擾。 彰女的宿舍乾淨而清爽,一個寢室住六個人,宿舍內備有一個廁所。當初每天早上我們都要晨檢,寢室內務比照軍中制度,雖然沒要求要折豆腐乾,但是被褥整齊乾淨、桌上不准有私人物品,是最基本的要求。 住宿生活影響我很大,在住宿之前,我也是一個電視兒童。從彰女住宿之後,我其實不太愛看電視,遇到不好看的節目,我不會拼命轉台,而是直接關掉。之後在外地教書四年,有三年時間我是壓根不碰電視,那真的節省了很多時間。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宿舍餐廳開始營業。所以所有的住宿生都要在餐廳解決三餐,以往還可以賴床一下子,開伙之後,每一個人都要準時到餐廳報到—吃早餐。連中餐、晚餐都是。 當時年紀小,不懂得抗議什麼的,而且廚工媽媽其實煮的相當好吃。所以我很樂意從教室長途跋涉到地下餐廳,跟其他七個人併桌吃飯。偶爾,廚工媽媽心情好,把前幾天的剩飯炒成蛋炒飯端出來,很多同學搶阿,常常讓我覺得好玩。 離開電視、掌握自己生活的步調;合桌吃飯,照顧同桌的同學,保持良好的餐桌禮儀;和室友和睦相處,培養很深厚的感情。 這些東西,是我那幾年印象深刻,且內化、深植於生命中的教育。 PS:至於鬼故事和趣事什麼的,留待下次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