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外加課的文意分析,不太會遇到小孩不太想聽的狀況,禮記選倒是第一次。國三下學期的課文對目前這群孩子來說,會覺得文本容易理解,但其中需要的分析能力,孩子們還是需要練習。容易因為文本好像比較簡單,而輕忽了其中的關鍵,造成閱讀理解錯誤。 上一節講解文意,學生懶懶散散,看起來應該是在原班聽過了,也聽懂了。 既然如此,今天早修就上比較分析,讓國三的小孩自己列項目比較分析黔敖和餓者。 以往,都是我抓比較的項目給孩子,這一次,我要求他們先用魚骨圖(對比概念)先列出黔敖和餓者的比較項目。我舉例「財產」,黔敖有財產,餓者沒有,為什麼?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孩子回答以後,再請他們自行比較,並記得老師最後會問你:「證據在哪裡?請從文本內找出來」。 學生寫的項目:口氣、前後態度 學生寫的項目:錢、服裝、禮貌、固執 學生寫的項目:錢、衣物、食 1. 學生提出來的項目,有部分是財產的相關詞,例如:衣物、食物。另外一類學生會提出來的,跟文意分析相關,例如:口氣、態度、固執。 2. 詢問黔敖的口氣如何?從文本找證據出來。還是有學生理解錯誤,認為黔敖的口氣很好,或是態度很好。請孩子從文本中找證據支持他的想法,他才會發現自己找不到。最後另外一個孩子找到「嗟!來食。」這句,並解釋了為何這句話代表黔敖的口氣很差。 我覺得用這種方法比不斷的講述還好,容易發現學生誤解文意的問題點,或者是孩子為何會理解錯誤。 舉例來說,孩子對於「揚其目而視之」都能夠將「揚」解釋成抬起頭,但說不出為何抬起頭就能夠代表餓者的態度不好。我反覆示範了幾次不同的抬頭動作,讓他們去思考,「揚其目而視之」這個文本證據是否能夠證明餓者的態度很差? 最後我們討論出來,證明餓者態度不好的原因,是他除了抬起頭看黔敖以外,還說了一句「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這樣兩句話才能證明餓者對黔敖的食物很不屑。 3. 讓孩子從文本中去解釋人物的想法,這也是我希望訓練學生擁有的能力。例如我們在討論兩人前後的態度,孩子們會認為餓者沒有態度。於是我就問了,餓者一出現有沒有做什麼動作呢?那些動作帶出來的情緒,就是一種態度。 於是再經過反覆的討論之後,學生決定「蒙袂輯屨」這個動作,給人的感覺是餓者非常虛弱;「揚其目而視之」則是不屑的態度。 4. 從分析表的脈絡中,反問學生:為何我們會覺得餓者很固執?而不會覺得黔敖很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