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對於學障生的考試評量,實務工作越來越多元後,對考試評量調整有一些淺見。
剛開始接觸考試評量調整這件事情時,總覺得學障生有識字錯誤、跳行跳字問題,那麼給孩子報讀服務減少閱讀錯誤率,似乎是很理所當然的一件事。
一開始碰壁,是一個國二的女孩,眼球動作弱、視知覺能力也明顯較弱(職能治療師協助評估的結果),有跳行跳字、部件錯認、中文詞界線弱的問題,魏氏全量表95,內在有顯著差異。當初判了報讀給她,實際在執行時,孩子也很認真的聽了報讀,對成績的提升非常有限,反覆和孩子討論和嘗試後,最後才由學生本人、導師、特教老師共同決定不要申請報讀。
接著是一個國中三年都有接受報讀服務的男孩。聽知覺能力弱(職能治療師協助評估的結果),在班上上課時,時常處於後知後覺的狀況(狀況:老師叫你翻到第幾頁,到底有沒有在聽?)國二測朗讀流暢度時,每分鐘的正確字數在90字到130字左右(小二學生可以達到每分鐘220字),識字的狀況也不好,連常見字也都需要問老師該怎麼念。
孩子國二的時候,校內開始實施語音報讀。習慣人工報讀的孩子,一開始完全跟不上語音報讀的語速,因此感到挫折。於是特教老師鼓勵孩子可以重聽,也答應孩子報讀的速度調慢一格(註:製作報讀卷時,可以用程式調慢語速)。
實施一學年後,孩子漸漸適應了報讀的語速,要求不要報讀,因為語速太慢了,要聽完很煩。於是特教老師製作報讀卷,又從從慢一格調成快二格。接著國三下要申請國中會考服務時,孩子又吵著想要不申請報讀,原因是「我可以自己念,慢慢讀就好。我想在原班考試。」
特教老師、導師與孩子談了又談,分析孩子本身的能力與需求給他聽,因為孩子本身的閱讀能力和技巧提升了,建議孩子可以用報讀來減輕自己閱讀的辛苦,他的強項是語感和推理能力,缺點是衝動決定,只要能靜下心來思考,成績一定能大幅提昇。
報讀是減輕孩子閱讀困難的方法,也能藉此訓練孩子高階的思考能力。但不管是有聲書或是報讀服務,我覺得它都只是一個替代手段,學障學生即使有跳行跳字、錯認、閱讀困難的問題,在教育過程中,孩子還是想要「學會閱讀流暢」。我的經驗是,當特教老師讓孩子明顯感覺到「我的閱讀能力有進步」,孩子的眼睛是發亮的。
我另外一個班,有個國二的男孩,有識字困難和書寫提取文字困難的問題。最近在上「我所知道的康橋」,我讓孩子們測第一段的朗讀正確率和流暢度。孩子很認真的搞懂每個字的讀音後測驗,第一次念489字錯了26字花了6分34秒,第二次錯了20字只花了4分47秒,錯誤率降低了,閱讀速度變快了,孩子看到自己明顯的進步狀況,臉上的表情讓我很難忘,那是一種「第一次發現閱讀沒那麼難,原來我多練習也可以進步」的驚訝表情。
另外一個思考是:據我所知,很多國中資源班在學校執行考試評量服務時,因為種種限制都只能提供人工報讀。但會考報讀的語速不慢,學障學生要適應報讀語速,實在是需要一點時間。真心建議資源班特教老師能夠盡量轉換成語音報讀,讓學障學生在會考時能適應好一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