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1的文章

[關於賽德克巴萊] 出草

沒做太多資料收集,因為我也沒時間做。 僅僅只是想聊聊「出草」這件事。 威尼斯首映後,國外的影評陸續評論了「出草」的血腥。尤其以中國的影評最妙,用「這種以暴治暴的手段」如此來形容出草。 小時候,國小的教科書課本上,一定都有念到吳鳳的犧牲。大致上的意思就是,某個叫做吳鳳的漢人,為了遏止原住民出草的陋習,決定犧牲自己。他告訴頭目說,某時某刻山下有個穿紅衣的人經過,可以任憑你們處置。那人正是吳鳳。最後在吳鳳感人的犧牲下,原住民才停止出草的習慣。 (當然,經過現在的史實追蹤後,發現這故事根本就是虛構的,而吳鳳更是一個奸商,這些不是我要講這故事的原因,就按下不表了)  所以從小在我們的教育裡,出草就是一個血腥、野蠻的行為。 一直到我上了大學,認識了一些原住民的文化,開始對以上的觀念動搖了。 讀到的文本皆是解釋:出草是原住民跟敵人化解紛爭的方式,獵取首級之後,代表仇恨就此消弭。這是我讀到的部份,相關的解釋還可以看這兩篇文章,或自行google:「 泰雅爾族〈 Tayal〉出草文化 」、「 出草戰爭 」。 在此之前,我 就反問自己:把出草當作一個解決仇恨的手段,不管從信仰的角度,或是從文化角度來看,我可以理解,但如此解釋「出草」是不是太過美化了?出草之後代表消弭仇恨、靈魂彼此原諒,那麼死者靈魂有接受這件事嗎?他死後不怨恨嗎?這是不是過於一廂情願了呢? 然而,我又想到原住民出草之後,他們是將首級放在祭壇上,而不是隨意丟棄,或是遮遮掩掩的,怕招來報復。要是漢人來處理這種獵首的故事,大概免不了要加上怨靈半夜跑來,陰魂不散的鬼吼:「我一定不會放過你......」之類的聊齋劇碼。 從這個角度一想,我就發現原住民對於「死亡跟靈魂」的概念跟漢人差異很大。 大學時期,念到排灣族時,講到排灣族的家屋(以頁岩做成)。老師當時在介紹的時候,說到家屋裡面的床舖翻開以後就是家中長輩的墓穴。排灣族屬於室內葬,家中長輩去世後,都是葬在家屋內。 聽到這個習俗時,我的想法是:喔買嘎,那麼晚上睡覺不是都睡在祖先的身體上面?好可怕。 但現在想一想,漢人的文化裡,對死亡是畏懼的、是恐懼的。我們被教導要遠離死亡,死亡是噁心、恐怖、邪惡的。   原住民他們對死亡的觀點,這個我就不敢評論了,畢竟沒做多少功課,寫錯了我怕以後沒有臉去見我的人類學老師。(笑) 不過,若是從文化的角度去看,我也不禁反思,臺灣文化真的畏懼死亡嗎? 其實

[新聞]用閱讀造福學生 教師獲師鐸獎 (2011/9/3)

中午出門辦事,順便在麵攤吃了中餐,看到報紙上 這則報導 。 其實心裡有淡淡的惆悵,不過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沒什麼好說的!(笑)   我最想做的還是閱讀,尤其是長篇的閱讀。我總是覺得,中低年級還能閱讀短文,高年級一旦不加強小說或長篇文章的閱讀,未來還有什麼機會呢?國高中都在升學的路上,除非強大的興趣支撐著,不然有誰會去碰一本超過250頁的書呢?現在的孩子還是有人喜歡讀小說的,但在我們的教育設計上,長篇閱讀這件事就是看老天、看學生興趣,教學活動是很少的。 我一直覺得對長篇閱讀教育放牛吃草,這樣對弱勢的孩子極不公平。尤其有些弱勢的孩子是有能力閱讀的,卻缺乏引導。 所以我認為要養成長篇閱讀的習慣,最好的時期在小學高年級。選用的文本要有趣,有討論性,教師設計讀書會的活動也要好玩。不管是讀報活動,或者是小型讀書會,都是很有趣的事阿!      [國語日報] 用閱讀造福學生 教師獲師鐸獎 (2011/9/3) 陳祥麟/臺北報導  教育部昨天公布今年師鐸獎獲獎名單,全國各縣市共推荐一百四十六人,有七十二人獲選。獲獎人中,有教師致力推動讀報教育,帶領學童感受閱讀樂趣;也有泰雅族校長首創泰雅族畢業歌,透過音樂深耕原住民文化。    三十三歲的雲林縣成功國小教師鄭淑玉,是今年最年輕的師鐸獎得主,她申請加入國語日報讀報教育實驗班,帶領二年級學童閱讀《國語日報週刊》。她鼓勵學生閱讀長篇童話故事及國際新聞,教室還有一張大大的世界地圖,學生只要上臺播報某一國的新聞,就會得到一張貼紙,代表學生已經認識了這個國家。漸漸的她發現,學生拿到報紙不是先看漫畫,而是閱讀文章及新聞,很難得。    「閱讀是孩子與世界接軌的重要工具,活在閱讀世界中的孩子必有福。」鄭淑玉說,境教很重要,不希望學生只會在教室閱讀,她鼓勵學生走出教室,每天第二節下課是全班「小書蟲出動時間」,拿著書本到校園閱讀,生態池旁的大樹下是學生最愛的「祕密基地」,「看著學生沉浸在閱讀世界裡,那個畫面真的很美麗。」    高雄市左營國小教師張玉芬也積極推動閱讀教育,她申請加入國語日報讀報教育實驗班,並架設部落格、成立親子讀書會,提升學童閱讀力。她還設置叮嚀專線,每天錄製叮嚀內容,提醒學生生活及課業問題,學生及家長只要播打專線電話,就可聽到張玉芬的叮嚀內容,她也和學童分享自己最近閱讀的書籍,或是稱讚學童的好表現。例如:「這次的作業很多人得甲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