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漢辰提供) 北大武山山腳下,經常到了下午就起霧,六十七歲的高先化,早就習慣了大武山的呼吸,還是認真地縫製大紅的排灣族傳統服飾。生病的女兒在北部就醫,三個外孫這陣子都住校,但是阿嬤編織的雙手沒有停過,談起別人眼中的「苦日子」,阿嬤就會露出排灣族式的笑容說,「和以前比起來,現在已經很好了」,展現她的「勇敢生活學」。 先化VuVu(排灣族語,阿嬤之意)是屏東縣泰武鄉的排灣族人,和丈夫王建松結婚後,就一直住在泰武鄉的佳興部落,從這裏可眺望三千多公尺高的北大武山,雖然天氣多變,但或許是大武山下的子民,多了開闊的心,對於上帝的安排,他們總是默默地接受,不曾退縮。 高先化育有三個女兒,是個相當平凡的家庭,她形容自己有「三個寶」,人生的高潮迭起就從孩子開始。這幾年,最讓她掛心的莫過於二女兒阿英,早已與丈夫離婚的阿英,因罹患乳癌,獨自在台北榮總進行化療,三個兒女則留給先化阿嬤照顧,對阿嬤來說,照顧孫兒的重擔不算什麼,生病的女兒才叫她心疼。 「去看她,要花錢呀。我只好把錢省下來寄給她,想念的話,打電話就可以了,」VuVu刻意表現出很開朗的樣子說。也許是為了克制思念的心,高先化平常如果不下田,就努力地編織、縫製傳統桌巾、服飾等貼補家用,她形容:「我的作業可多了,有時做不完,阿公還要幫我做呢。」 三個孫子本來都跟著VuVu住,但從佳興部落到泰武國小,得走上一個多小時,學校考量先化阿嬤和建松阿公年紀都大了,於是從這學期起,安排就讀國小的兩姐妹住校,另一個就讀來義國中的哥哥也住校,只有周三下午的家庭禮拜及周休二日,三個孫子才會回家。 最小的外孫女小芳,打從兩歲起,就跟著媽媽三天兩頭打包住院,最讓小芳刻骨銘心。現在已經四年級的她,跟著姐姐住校,時常打電話給媽媽,彷彿透過電話線,聽到媽媽的聲音,才能找到安全感。 七十三歲的阿公王建松,近年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但每到周五晚上,他一定會騎機車下山,到來義鄉接大孫子,兩個小孫女則由校車送回家,「每周一次的團圓日,說什麼也得圓滿;孫子們回來,家裏就熱鬧了,」王建松笑著說。 這一家除靠兩老的老農年金等津貼補助外,阿公還得下田種樹豆、地瓜,阿嬤則做些編織貼補家用,孫子們不在時,兩老連白米飯都捨不得煮,就以野菜、小米和著煮些「山地飯」,「吃多了會胖,會飽就好了嘛,」阿嬤開懷地說,只有特別的日子,VuVu才會下廚製作「秦拿富」(排灣族美食之一),但她總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