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迷途心靈的人
「警察是人民的保母」不是口號,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黃瀚瑩採訪
上班時間,幾名大男人騎著機車,巡視車站、騎樓;下班了,這群人依然四處穿梭在公園、寺廟、大樓樓梯間……他們是台北縣警察局土城分局少年隊的偵查員,目標是協尋失蹤少年、少女。
然而,不分晝夜的地毯式搜索只是基本功夫,為了尋人,有時更得費時查閱青少年的電子郵件,或從網路IP鎖定翹家學生流連的網咖。尋獲這些迷途羔羊後,更艱難的任務才要開始,他們得苦口婆心地規勸、聯繫家長與學校、安排相關團體介入輔導……這些笑稱自己很「雞婆」的偵查員,甚至還自告奮勇,帶弱勢家庭的孩子吃早餐、接送上下學;還有許多人自掏腰包,隨時在後車箱放著幾包米,好讓貧困家庭應急。這群少年隊偵查員,將「鐵漢柔情」發揮到極致,對他們而言,「警察是人民的保母」不是口號,而是身體力行的目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其中,許宏銘偵查員更是箇中翹楚,曾榮獲中華民國觀護協會金舵獎、旭青獎與去年模範警察表揚。自民國六十八年起投身警界至今,他輔導過無數青少年,累積了非常豐富的經驗。根據他的觀察,隨著時代改變,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成為誘人陷阱,迷惑著懵懂的青少年;由於經濟不景氣,許多家長為求家庭溫飽,對教養孩子心有餘而力不足,尤其藍領階級,更缺乏教育資源;離婚率高升,讓不少孩子生活在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諸多因素,使中輟生數字逐年上升,平均年齡則持續下降,從前翹家、逃學的多半是國中生,現在不少案例則是小學中、高年級生。
許宏銘認為,輔導的前提,是不該將這些孩子貼上標籤,先入為主地視為「問題少年」。問題未必出於孩子本身,可能牽涉家庭、同儕等,需要大人協助排解,並以同理心視之。
「問題少年的產生,是孩子在錯誤的地方,認識錯誤的人,一起做錯誤的事。瓦解這種惡性循環,才算成功的輔導,」許宏銘說,「這些孩子就好像鬆掉的螺絲,若有人協助轉緊,就能正常運作。」
正值叛逆期的青少年,處事風風火火,不把父母責罵、學校記過放在眼裏,許宏銘不僅「抓人」,更著重「抓心」。他認為警察、家長硬把心性不變的孩子抓回家,治標不治本,往往成效不彰。所以,他和青少年溝通絕不硬碰硬,而是和他們「搏感情」,拉近關係,讓他們靜下心來,願意打開緊閉的耳朵,聽進規勸,進而產生羞恥心。「他們若慢慢從滿不在乎,到做錯事看到我會不好意思,就算成功一半了,」他笑稱。
許宏銘不僅協助青少年,也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一併幫助他們的家庭。他曾在火車站尋獲一名失蹤一周的女學生,經過了解、訪視,才知道少女的父母離異,租賃的房子不但髒亂,也沒有水電。許宏銘不僅協助輔導,甚至還介紹管理員的工作給單親父親,讓他們找到脫離貧窮之道,重回正常生活軌道。
許宏銘為了幫助青少年,可謂全家總動員,妻子常邀請問題家庭的孩子吃飯,假日帶他們踏青,讓孩子們感受到關愛,甚至培養出家人般的感情。
「家長、老師不該只把掌聲給功課好的學生,很多孩子學壞,不願返家、上學,寧可跑去廟裏跳陣頭,正是因為找不到自己的舞台,」許宏銘說。意外的收穫是,他也在過程中學會與兒子的相處之道。他尊重孩子的興趣,讓他學習街舞,藉此運動強身,更建立自信。回家分享輔導案例,兒子格外知福、惜福。
許宏銘最感欣慰的是,看到受輔導的孩子上了高中,思考、言語、行為都逐漸成熟;曾有援交少女經過開導,重回校園,功課進步,家長特別到警察局致謝;有些年紀較大的孩子,逐漸會幫他一起勸導年紀小的,同儕的力量,能讓輔導工作事半功倍。
雖然如此,許宏銘坦言輔導案例中成功的還是少數,失敗者較多。由於現行法令強制力不足,對輟學、逃家的孩子,警察也只能規勸、通知家長,況且「你明明知道某個孩子很可能犯罪,但有犯罪徵兆不等於犯罪」,待公權力能介入時,卻已有被害人產生,雖說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卻不免讓警察同仁遺憾。更讓人無力的是,部分家長對孩子漠不關心,孩子早上被警察抓回家,晚上又跑出來,進進出出少年觀護所。
「大人有時候比孩子更需要輔導,我們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取代家庭功能,」許宏銘感歎。但他也從初期的挫折無奈,轉為樂觀積極。他說:「需要幫助的孩子、家庭太多了,我寧可將沮喪的時間拿去幫助更多人。」
於是許宏銘另找出路,與一群同事加入大願文教基金會、中華慈善功德會等公益團體,結合社會、民間資源,協助學生輔導、家訪;安排青少年有機會學習一技之長;想辦法替貧困的孩子籌措餐費、學費。
能改變多少孩子,對社會有多少幫助,許宏銘謙虛地不願多想。他只說:「只要社會上能少一個壞人,就多一份希望。」
「警察是人民的保母」不是口號,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黃瀚瑩採訪
上班時間,幾名大男人騎著機車,巡視車站、騎樓;下班了,這群人依然四處穿梭在公園、寺廟、大樓樓梯間……他們是台北縣警察局土城分局少年隊的偵查員,目標是協尋失蹤少年、少女。
然而,不分晝夜的地毯式搜索只是基本功夫,為了尋人,有時更得費時查閱青少年的電子郵件,或從網路IP鎖定翹家學生流連的網咖。尋獲這些迷途羔羊後,更艱難的任務才要開始,他們得苦口婆心地規勸、聯繫家長與學校、安排相關團體介入輔導……這些笑稱自己很「雞婆」的偵查員,甚至還自告奮勇,帶弱勢家庭的孩子吃早餐、接送上下學;還有許多人自掏腰包,隨時在後車箱放著幾包米,好讓貧困家庭應急。這群少年隊偵查員,將「鐵漢柔情」發揮到極致,對他們而言,「警察是人民的保母」不是口號,而是身體力行的目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其中,許宏銘偵查員更是箇中翹楚,曾榮獲中華民國觀護協會金舵獎、旭青獎與去年模範警察表揚。自民國六十八年起投身警界至今,他輔導過無數青少年,累積了非常豐富的經驗。根據他的觀察,隨著時代改變,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成為誘人陷阱,迷惑著懵懂的青少年;由於經濟不景氣,許多家長為求家庭溫飽,對教養孩子心有餘而力不足,尤其藍領階級,更缺乏教育資源;離婚率高升,讓不少孩子生活在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諸多因素,使中輟生數字逐年上升,平均年齡則持續下降,從前翹家、逃學的多半是國中生,現在不少案例則是小學中、高年級生。
許宏銘認為,輔導的前提,是不該將這些孩子貼上標籤,先入為主地視為「問題少年」。問題未必出於孩子本身,可能牽涉家庭、同儕等,需要大人協助排解,並以同理心視之。
「問題少年的產生,是孩子在錯誤的地方,認識錯誤的人,一起做錯誤的事。瓦解這種惡性循環,才算成功的輔導,」許宏銘說,「這些孩子就好像鬆掉的螺絲,若有人協助轉緊,就能正常運作。」
正值叛逆期的青少年,處事風風火火,不把父母責罵、學校記過放在眼裏,許宏銘不僅「抓人」,更著重「抓心」。他認為警察、家長硬把心性不變的孩子抓回家,治標不治本,往往成效不彰。所以,他和青少年溝通絕不硬碰硬,而是和他們「搏感情」,拉近關係,讓他們靜下心來,願意打開緊閉的耳朵,聽進規勸,進而產生羞恥心。「他們若慢慢從滿不在乎,到做錯事看到我會不好意思,就算成功一半了,」他笑稱。
許宏銘不僅協助青少年,也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一併幫助他們的家庭。他曾在火車站尋獲一名失蹤一周的女學生,經過了解、訪視,才知道少女的父母離異,租賃的房子不但髒亂,也沒有水電。許宏銘不僅協助輔導,甚至還介紹管理員的工作給單親父親,讓他們找到脫離貧窮之道,重回正常生活軌道。
許宏銘為了幫助青少年,可謂全家總動員,妻子常邀請問題家庭的孩子吃飯,假日帶他們踏青,讓孩子們感受到關愛,甚至培養出家人般的感情。
「家長、老師不該只把掌聲給功課好的學生,很多孩子學壞,不願返家、上學,寧可跑去廟裏跳陣頭,正是因為找不到自己的舞台,」許宏銘說。意外的收穫是,他也在過程中學會與兒子的相處之道。他尊重孩子的興趣,讓他學習街舞,藉此運動強身,更建立自信。回家分享輔導案例,兒子格外知福、惜福。
許宏銘最感欣慰的是,看到受輔導的孩子上了高中,思考、言語、行為都逐漸成熟;曾有援交少女經過開導,重回校園,功課進步,家長特別到警察局致謝;有些年紀較大的孩子,逐漸會幫他一起勸導年紀小的,同儕的力量,能讓輔導工作事半功倍。
雖然如此,許宏銘坦言輔導案例中成功的還是少數,失敗者較多。由於現行法令強制力不足,對輟學、逃家的孩子,警察也只能規勸、通知家長,況且「你明明知道某個孩子很可能犯罪,但有犯罪徵兆不等於犯罪」,待公權力能介入時,卻已有被害人產生,雖說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卻不免讓警察同仁遺憾。更讓人無力的是,部分家長對孩子漠不關心,孩子早上被警察抓回家,晚上又跑出來,進進出出少年觀護所。
「大人有時候比孩子更需要輔導,我們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取代家庭功能,」許宏銘感歎。但他也從初期的挫折無奈,轉為樂觀積極。他說:「需要幫助的孩子、家庭太多了,我寧可將沮喪的時間拿去幫助更多人。」
於是許宏銘另找出路,與一群同事加入大願文教基金會、中華慈善功德會等公益團體,結合社會、民間資源,協助學生輔導、家訪;安排青少年有機會學習一技之長;想辦法替貧困的孩子籌措餐費、學費。
能改變多少孩子,對社會有多少幫助,許宏銘謙虛地不願多想。他只說:「只要社會上能少一個壞人,就多一份希望。」
我是指你這篇的剪報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