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課時,葉老師找了剛回國的呂偉白老師(台灣學障學會創會會長)跟我們討論有關RTI的問題,還有一位任職大專院校資源教室的柯老師,來跟我們討論目前大專院校的資源教師工作。 覺得這些討論蠻有意義的,所以就貼到網誌上來。 RTI對國內是比較新的想法,而且跟「普通教育老師」息息相關。RTI的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都是由普通教育老師主導的,不過目前RTI都在特教界推廣和討論。(笑) 這是上課筆記,所以比較簡略,看不懂的地方歡迎留言討論~~ -- 呂偉白老師: RTI主要的爭議不在於這個介入方式好不好,因為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任何教學方式,都是好的。RTI主要的爭議在於,它是不是成為學習障礙的主要鑑定方式? 長久以來discrepancy做為學習障礙的鑑定方式,在執行上還是有爭議,除了原本wait to fail之外,學生的IQ和學習成就要達到多大的差異才可以被鑑定為學習障礙?只有30%的學者相信discrepancy可以成為一個鑑定的marker。 另外一份研究顯示,74%三年級的學生被評定為poor reader,到了九年級還是被認定為poor reader。因此我們不能認為學生長大就會開竅,必須趕緊做教學介入。 美國的學障議題,還有一個overidentified的問題。一直以來,美國黑人被鑑定為學障、智能障礙的比率遠高於拉丁裔、白種人、和亞裔。因此就有人認為學障標籤,是隔離黑人的手段。(反思台灣的教育,新住民子女和原住民學生,是否也有overidentified的問題?) RTI一直以來被分為三派: a. RTI Today—堅持現在開始做RTI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b. RTI Tomorrow—態度比較謹慎,認為RTI的執行還有許多需要討論的點(包含執行方式和適用性,是否可以做為鑑定標準?) c. RTI Never—絕不可行 因為美國2004的IDEA法案已經明文規定學障鑑定必須先RTI介入,RTI也慢慢做出一些成效,所以RTI Never這一派已經比較少出現。只是前兩派目前還是不相上下,爭議不斷。 Vellutino對RTI做了研究,成效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