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1的文章

硬來

     最近終於完成了一項可怕的自學任務 — 手語。雖然成果並沒有讓我自己很滿意,畢竟自學不比那些有人教的,很多瑣碎的動作都沒有辦法在書上看到,錯誤自然百出。這種硬來的事情,以前我還會逼自己要達到完美,現在沒那麼自虐了,做到及格即可。     雖說如此壓力還是很大,很怕自己一旦鬆懈就會在台上出糗,所以想盡辦法尋求資源,務必要全力以赴。       任務完成以後,有種海闊天空的感覺,忽然想起上一次這樣硬來似乎是高中時期那一段為了推甄,所以卯起來狂練書法的日子。     不服輸的我,字典裡面沒有「辦不到」這三個字,所以一個月裡面運用了自己所有的資源,問同學、查字帖,每天自修時間就是練練練。跟我同樣推甄那一個系的同學,是全國書法比賽的前三名,拿出來的獎狀大概有上百張。我還記得那天去看考場的時候,她和她媽媽在那個系的外面遇到教授,馬上熱絡的攀談起來。     那一次考完,我坐火車回家的路上,哭得亂七八糟。查票的列車長還被我嚇了一大跳。       欸!不對 …… 我突然想起來,最早一次硬來的經驗,應該是國小五年級。 ( 請不要想歪! )     國小導師不知道發了什麼奇想,要我去考六年級的畢業考。丟了圖解數學和小六的國語課本,讓我在他辦公室的位置自習,我忘記讀了兩個禮拜還是一個月,我就去參加畢業考了,當然蠻多不會寫的 ( 尤其是國字 ) ,老師也沒有告訴我確切的成績,印象中只有 70 多分吧,我記得導師還蠻失望的。     我記得小時候我還蠻愛偷寫的,常常這一次月考前沒在複習這一次的數學考試範圍,自顧自的寫起下次自修裡面考試的範圍,因為自修裡面都有解釋做法,所以自學不困難。不過隔天的月考常常就會 miss 掉幾分,變成九十幾。然後我們導師就會用那種佯怒、又無可奈何的口氣大喊我的名字和成績 ( 但聽起來他其實蠻開心的 ~) ,也許是因為這樣,他才會興起要我跨級去考試的念頭。       出了社會以後,要硬來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多,不熟悉的領域,突然交付的任務 …… 。有些硬來的難...

所以我想應該是我的問題

     剛剛又犯了手癢,看到臉書的推薦好友,所以又點過去看看某些人的近況。我不是冷漠或不關心,而是這些人不在我的小圈圈中了,偶爾看看近況還不錯,真正要碰碰面,談論起近況或者理念,還真是像老太婆的裹腳布。     不欲如此!       前兩天,大學朋友在我的臉書上說了一大串道理,還說「太久沒見面了,要來找我好好談談,分享一下」。看到這個留言,我真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         我一直都覺得這個世界很好笑。     畢業十年,我也只換過一次手機號碼,家裡電話一直沒改。更別說我的部落格完全沒有搬, email 始終都是那一個,要找我很難嗎?哈哈!連我帶的第一屆孩子(目前應該是大一了吧),都可以找到我的部落格,然後在我的部落格留言(我把教學跟隱私隔很開,我的學生並不知道我有在寫作,所以學生的留言是很神奇的一件事)。甚至我的噗浪,我也是在部落格上清楚的公告網址。要瞭解我近況,真的不難(還是我自我感覺良好咧?呵呵)。 我不是消失了,也沒有斷絕聯絡,何必把一切都歸咎於我不喜歡出現,熱愛潛水?我一直都活在我的軌道上,有我的生活。並不是活在你的眼前,才代表我活得很好阿! 所以我始終對於那種「我好想你,大家都在想你」這種話,當作一種無謂的場面話。人生已經都這麼短了,臺灣有這麼多各式各樣的人,我不想侷限在小小的生活圈裡。 要來找我敘舊,我很歡迎的。但如果是來找我闡述理念,或是評價我的現況,那未免也太累了。         我想應該是我的問題。     我喜歡講話,但我不愛張揚。     我念舊,總是走習慣的路,但是我不喜歡總是侷限在同一個生活圈裡,所以我獨來獨往。         早上,看到某個朋友在某個朋友的部落格留言關心,油然而生感慨。     哈哈!

何必說想念

(強烈建議你關掉這篇文章,真的!)                    何必說想念?     如果你的想念如此廉價。       何必說想念?     如果並非誠心。       電子科技帶來了便利,同時也帶來了疏離。     我曾經憤懣的告訴朋友,我不欲在網路上張揚自己的生活,乃是因為那樣的想念太過隨手。上了臉書,看到旁邊提醒你某某人生日,點過去隨口了一句生日快樂,用去了你生命中的 30 秒時間,一年中的 315360000 秒鐘,你只花了 30 秒想念這個人。       何必說想念?     那樣的想念太過表面。這個人不在你的生活圈中,實在無須如此。         要瞭解一個人不容易,要維持一段感情更是加倍困難。     不要天真的以為一切都不會變。     在你往前走的過程中,別人並沒有停留,我們都在彼此的岔路上前進。       如果無法些許尊重別人,只以自己的本位思考。這樣的聚會也不過就是緬懷當年,拿來印證自己選擇的生活。       text-indent:-10.0pt;"> 旁白先生    作詞作曲: 1976 你改變了很多你不覺得嗎   有時候會盡量不這麼想    畢竟我也很多很多不一樣 很多潤飾的話不覺厭煩嗎   有時候會盡量不這麼講    雖然客客氣氣氣氛很不錯 至少我這麼想 空氣出現了一道裂縫   旁白先生的旁白我沒聽過   陌生味道團團圍住 團團圍住我 路的盡頭在哪真的很重要嗎   往前即使我們只管笑鬧吧   夕陽西下是他們的方向 we're going no wher...

這些人

     多年前,我寫過一篇「 站壁 」。今天看來,頗有複雜的感受。         今天參觀了一所很「特別」的學校,專門收容違反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的少女。這個有些拗口的詞彙,可能讓人皺眉思索了一下,沒錯,就是你們想的那些,古早的說法是雛妓,現在的說法是援交,這些中輟的孩子被法院判定要進入特殊學校接受兩年的教育,期望他們經由這樣的教育,可以重新回到家庭、學校,最後進入社會。       報告的老師說,這些孩子的價值觀和我們不同,對人的界線也很低。他們曾經問老師:我兩個禮拜賺幾十萬,你一個禮拜賺多少?     不過他們的自尊低,所以常常用金錢換取友誼,賺的錢再多,也是一轉眼就花掉。      有些孩子是價值觀扭曲,有些孩子是家庭功能完全喪失,有些則是貧窮 ……     回家的途中,我想到今天看到的孩子,想起吳念真在《這些人 那些事》裡面講到那個嫁入礦區的女子。原本賣淫的她是決心想要脫離過去的日子,安分嫁人持家,卻還是被村裡的婦人指指點點。在丈夫去世之後,一個女人扶養孩子,貧苦的過日子。私底下拜託吳念真寫信給哥哥,想要借貸一些錢過日子,不但被哥哥拒絕,還反被譏笑。女子聽完吳念真唸完回信之後,憤憤說道:難道還要我去賣嗎?     那樣的悲憤,讓我聯想到這些做錯事的孩子。       當然,這是過度解讀了。     不是每一個人做錯事情,都有同樣其情可憫的理由,有些人根本就是活該,實在應該讓他們好好的受個教訓。       站在那一個個園遊會攤位前,看著那一張張活力四射的臉孔,我還是忍不住想要猜測她們背後的故事。猜測著如果她們的生命裡,曾經遇過什麼樣的人。是曾經被傷過心,還是曾經倔強傷害過人。 想著如果我遇到這些孩子,我會用怎麼樣的態度跟她們相處?        心情,頗為複雜。